Featured Post

開張有話兒

古語有云「書冇用時錢恨少」。早知閱讀無聊,但還是選擇繼續讀書。畢竟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事可做,也沒有什麼事好做,所以就閱讀充實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做blog的原因是希望在某種緣份牽引下,使身在五湖四海的我們在網絡結緣。我不斷說總想有人不停看,否則一個人經常自說自話就要跟青山院...

Wednesday, December 28, 2022

社創群英 4 : 以社會創新改變世界的人

有透露內容,介意的話無謂看本文。

2016年版

正如其他仁人學社有份參與出版的書籍一樣,就是作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社企的故事。

透過閱讀這些分享,個人認為看到自己喜歡的可以激勵人心。有意以自身的才能一展所長為社會貢獻,也能「熟讀唐詩三百首,唔識吟詩也會偷」的作參考。又或拓闊自身的視野,目光不必局限於身處的小城市及較熟悉的英語國家。容筆者分享一些個人較喜歡的故事。

1)資深廣告人曾錦強(KK)與他哥哥及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清共同創立廣告營銷集團The Bees,他成為集團最大的股東。KK認為有能力和熱誠的年輕廣告人數目下降是辛勞沒有回報,希望在人生下半場,為生命的後花園,種植一些有營養的花朵讓年青的蜜蜂願意投資他們的生命在這行業。

公司引入施永清的「333分紅」制度,則是投資者分得利潤三份一,員工分享三份一,餘下的三份一供企業營運資金作長遠發展。除此之外,還有「變態員工福利」,包括兩天生日假、作為創意工業所需吸收知識養分和創作靈感而起的「看書看電影基金」、加班飯錢冇上限及每年$3000上限讓員工看本地或海外的演唱會、歌劇、話劇、展覽等。

2)南韓金正憲對師傅的座右銘「要成為一個行動者而非評論者」有深刻體會,先創立生產價格相宜的助聽器公司,隨後轉售並投入資金開設韓國首家共租房屋企業WOOZOO,提供實惠租金改善青年人的生活質量,以共租的模式培育新的青年住房概念。及後透過自身的人脈關係,為13間創新企業做半年培育計劃。並成立Underdog培育公司,致力推廣韓國年輕人創辦社會企業,亦鼓勵海外有心人前往首爾學習社會創新。

3)日本宮城治男於2000年成立ETIC。2011年311地震及引發的海嘯,政府主要倚重社會企業從事災後重建活動。內閣府撥發10億日圓經費與ETIC,而「災後領袖發展計劃」即時成立。他召集年輕的創業者及企業精英到受災最嚴重的東北地區,利用他們的專業及創新能力,參與協助重建計劃。參與者在當區逗留3至12個月,從事各種重建活動。這些珍貴的經驗令參加者學會如何創建社區、重新檢視如何創造社會價值。災後重點項目是為期四年的「助手計劃」,根據2016年的資訊,有220名青年參加,彌補災區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並透過配對年輕人作為創業企業家的助手,支援當地120個項目。其中有一夜之間喪失所有加油站的企業家決定開發新能源,ETIC配對一名助手給他研發木材發電。組織的目標是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東北地區的重建,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的創業生態環境,讓他們實踐社會創業精神之餘,同時肩負社會責任。

4)印尼的胡努雅(Noor Huda Ismail)發覺恐怖集團的外圍運作成員教育程不高,出獄後多被家人和親友摒棄,經濟拮据,前路茫茫。他決定協助前恐怖分子從投社會,讓他們在他經營的餐廳工作,建立新的人生目標。畢竟絕大多數的前外圍恐怖分子並非因信念而為之,反而主要是回應社會的不公。

5)根據2016年左右的資訊,印度全國有12%的兒童被賣作童工,有些孩子被迫在地氈廠一天工作18小時,女孩子往往再被人口販子輾轉賣到色情場所工作。「織善」(Good Weave)是由社會運動家薩凱西(Kailash Satyarthi)創辦,他發展出一個地氈編織行業的認證製造標準,要求地氈製造商和進口商承諾不再在工序中使用童工,並接受織善隨時抽查執行情況。廠商要付認證費用作為支付織善推行監督、視察工廠和開展兒童教育課程的經費。為杜絕冒牌貨,所有商標標籤都印有號碼可以追查貨品的來源。

6)美國年青人曼都哈奴(Gabriel Mandujano)有見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區,把骯衣服送到洗衣店,再把乾淨衣服拿回家往往費時失事。他決定透過非牟利組織雇用邊緣群組,包括露宿者、更生人士和低收入人士。他們騎着共150磅的三輪單車,後面拖着一輛小拖車,每次載着300磅的衣物,來到顧客家中收集骯衣物,運送到洗衣工房清洗,再把乾淨衣物送回去客人家中。機構沒多久便從個人客戶伸延至醫療機構和大學,有了企業客戶便能確保員工一整年都有工作,他們也因而需要很多洗衣機。但資金有限不能自設洗衣工房,他便想到共享經濟模式,於非繁忙時間向區內的小型洗衣店租用洗衣機,靈活地運用社會資源,並大大減低了成本。

7)美國知名女星高蒂韓(Goodie Jeanne Hawn)於2003年成立韓氏基金會,及後並開發創新的「心昇計劃」,幫助學生了解及管理自己的情緒,學習各種有效減輕壓力與焦慮的方法,培養快樂正向的心態,以及面對挫折的復原能力。

8)墨西哥人阿利奧(Ariel Zylbersztejn)創立企業在週五和週六晚於公共廣場以投射機播放電影為農村低收入家庭提供娛樂。而營商夥伴付費租用流動帳幕來推廣他們的產品及服務。這公司已變成一個聯繫中小企和墨西哥農村人口的平台。公司的成功主要是跟營商夥伴和政府的合作達到三贏局面。公司的客戶多為服務窮人的社會企業,例如微型貸款、廉價醫療診所、房屋項目、教育機構等。而地區政府也大力支持,提供場地、保安、交通、衛生設施,換來的是公司的數據庫和接觸農民的平台,讓政府能更了解人物的需要,並發放教育訊息。

9)非洲加納的阿斯非博士(Ashifi Gigi)在流動電話佔有率為70%的國度,研發一個以流動電話驗證藥物的系統打擊假藥。消費者只需在藥物包上刮開標籤,便看到一組驗證號碼,再透過手機短訊把號碼發給一個免費熱線電話,他們便會馬上收到藥物是真或是假的訊息。如果是假,消費者便可馬上致電舉報熱線,將個案轉交有關部門。企業迅速在尼日利亞、加納、肯亞和印度擴展。驗證系統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公司也會把合法收集到的消費者數據賣給商業夥伴,讓他們更能掌握顧客的消費模式,改善他們的營銷策略和監察仿冒品的熱點。

花了不足兩天便看完,其實如果閣下視力良好又剛巧放假在家,一天便能K.O.掉。這不失是一個快速了解世界各地社會改革的好方法。



Tuesday, December 13, 2022

東方之珠的三斤釘25個奠基香港的歷史故事

有提及內容,但相信無減閱讀興趣。


這已是筆者讀過作者的第二本書。每個故事的篇幅不多,但訊息量頗大。作者無意將所說的故事串連成一個歷史觀,純粹定位為消閑書籍,比較像是為讀者提供一大堆有趣的冷知識。

例如原來香港2021年還有一個石礦場,但相信今天已經結業。而那些年提議興建動植物公園有兩個理據。第一是透過培植植物成為工業用材料,發展在地經濟,第二就是可將在公園培植得來的亞洲蔬菜及植物運回英國。至於提到香港電訊業的發展,當年中英談判,鍾士元爵士游說團被英方國會指沒有民意基礎,他便發起港人打電報支持遊説團,五千多封電報使外交大臣賀維滿臉通紅。另外,原來以前有商業公廁。商人求的就是大家留下的東西,藉以轉售圖利。

以上哪些是筆耆比較喜歡的,其餘有趣的部份就要大家自行閱讀。感謝作者為我城書寫故事。

Saturday, December 10, 2022

帝國 - 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Nail Ferguson)

收錄大量內容,但相信無減閱讀興趣。




不知李世民是否真的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閱讀這本述說大英帝國的歷史書,筆者不太確定能否了解一代強權埋葬上代強權的世界觀,但卻改變了一些固有的西方歷史認知,從中了解到近代世界發展可能的背後邏輯,更體會到帝國或國家機器的運作必須乎合經濟邏輯。全書約460頁,每頁也寫得密密麻麻,不是習慣重度閱讀的讀者可能會吃不消。但閲後另有體會,就是不閱讀這些「份量十足」的認真歷史著作,是培養不了對世界局勢應有的戰略思維。筆者根據個人的愛惡和自身感受,記下每個章節的一些片段。這絕不是概括每一章的內容。而筆者在每一章也另起標題交代該章所說的大概。


第一章:談論英國建立霸權

英國了解到荷蘭重要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先進的金融體制,倫敦也引入荷蘭的國家公債體系,政府得以低息借貸,從而執行大規模的計劃,當中包括強化軍備、增加軍隊。相對沒有進行金融改革的西班牙,軍力不單被超前,而落後的差距也不斷擴大。英國因而成為海上霸主。


第二章:大致上說殖民地的故事。

作者指出波士頓倒茶事件並非為了抗議茶稅增加,因為英國政府給予東印度公司一定的補貼,導致茶葉價格過低。所以這事件並非由憤怒的消費者發起,而是波士頓富有的茶葉走私者們發起,因為他們無法自茶葉買賣中獲利。

導致北美洲殖民地大規模社會動盪的稅賦不但數額無足輕重,而且1773年也已全數取消。真正的導火線是.... [請自行閱讀]


第三章:交代建立殖民地引發的文明衝突

書中指出英國首先停止廢除黑奴貿易,並非經濟上無利可圖,而是英國市民的普遍想法。英國艦隊甚至干預其他國家進行奴隸貿易的商船,但美國除外。

更有英國傳教士想到透過非洲自由的勞動力在非洲生產農作物。只要商人能從中取利。就能大大減低販賣黑人奴隸貿易的誘因。

早年東印度公司的牧師被命令禁止向引導人傳教。因為這會激起政治風險和恐慌。他們感到有必要保護當地居民的自由,同時當地人也有權不受外界干擾地保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在倫敦的教會認為必須教化野蠻的印度,阻止他們殺害女嬰、燒死寡婦,否則就有違基督教義。

英國在印度的駐軍八成是本地印度人。兵變終於爆發,參與的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宗教信仰的印度士兵,他們擔心會被迫皈依基督教。歐洲人被殘酷屠殺,暴行的受害者甚至包括婦女及小孩。最後兵變被包含印度當地人的英軍平定。國內的英國人堅持此次兵變是為有色人種對抗白人的動亂,縱使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英國人的報復手段同樣殘酷,也可以不分青紅皂白把可疑的全殺掉。這樣原本旨在將印度現代化和基督教化的計劃走上災難性的錯誤道路,讓英國人顯得更野蠻。


第四章:簡介大英帝國版圖的確立及帝國內的種族矛盾

英國皇家海軍左手執行廢除奴隸制使命,右手卻積極擴張毒品貿易。

大英帝國能擴張其版圖而不受物理距離所限基於應用科學上的三項突破。一,蒸氣動力的發明讓船隻能縮短跨越帝國版圖的時間。

二,電報由私營企業開發出19世紀的資訊高速公路,到1850年代印度的基礎設施已足夠先進讓電報在敉平兵變中扮演關鍵角色。大英帝國的另一種產品,產於馬來西亞如橡膠般的馬來乳膠解決了海底電纜持久耐用的問題。到1880年,世界跨海電纜已能將英國、印度、加拿大、澳洲和非洲連結起來。孟買到倫敦的消息一個字四先令的費用可即日抵達。

三,大英帝國的鐵路網絡建造由私營企業承擔,同時得到政府的慷慨補助。印度於第一條連接孟買和塔尼(Thane)的鐵路的50年後,已能讓幾百萬印度人從印度境內作長途旅行。

1866年,大英帝國與東非小國發生衝突,大量在當地的歐洲人被囚禁。東非國王的如意算盤是該國與英國路途遙遠,大英帝國國力再強也鞭長莫及。但英國已有能力派遣遠征軍前往,當中有一萬多軍人、二萬多隨軍人員,大量牲口、驢及象,以至預先製造的碼頭組件。英國軍隊展示了「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典型的外科手術式奇襲」,快速地打敗東非小國軍隊,在英軍沒有人死亡的戰蹟下,東非小國數百士兵戰死,受傷過千,國王也只得自盡免於受辱。

1880年成立的英國政府任命了新任印度總督。他認為在印度的英國地區法官的權力與同等職級的印度人所享有的權力有着顯著差別,印度人不能在刑事案件中審判白人被告。他下令廢除此法例,這觸發英國僑民的極端不滿。僑民公開的表態是公然的種族歧視,遮掩着他們與印度本地精英的矛盾的面紗一下子被撕破。最後的修訂法案將印度總督原先的要求變成形同虛設。這導致印度本土的不同群體團結在一起。而國大黨的成立,為印度民族主義者提供最佳的試驗場。而原先為帝國效力的印度知識分子的後代成為仇視英國統治的源頭。


第五章:不太確定重點是什麼,相信比較傾向是以時間軸的推展,說著英國吞併非洲以及當時代所發生的大小事情,張柏倫及邱吉爾也出場。

英軍打敗同為白人的波爾人,兩個波爾共和國到失去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隨後波爾人的統治地區不僅包括本來的領土,還加入了英屬納塔爾和開普敦。更在南非開始實施種族隔離主義,剝奪了南非大多數人口三代的公民權。

在國際的層面,英國在海外的勁敵是法國及法國的盟友俄國。但與此同時,新的威脅也成形,那就是被英語民族同樣視為高貴民族的德國人。英國當務之急是瓜分歐洲,這才是決定帝國命運的關鍵所在。


第六章:大英帝國民眾的信心危機及在殖民地冒起的民族主義

英國派往法國的遠征軍只得六個師,面對德軍的五十師實在相形見絀。但德國不僅是與英國軍隊對抗,它要對付的是統治¼地球的大英帝國。德國全面性開戰,英國的反應就是前所未有地大規模動員她的帝國兵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徵召的英國軍隊其中,三分之一的士兵來源是自殖民地。以最偏遠的紐西蘭為例,就向海外派遺了10萬名男性和女性(擔任護士),佔該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雖然一開始英國指揮官們不願意靠殖民地的軍隊作戰,但他們的戰鬥力很快令人刮目相看。成立於1916年的帝國駱駝軍團,主要人口來自澳洲和紐西蘭,但其中也有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的軍人。

後來成為印度精神領袖的甘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曾呼籲同胞加入英軍。1914年秋季,英國派往法國的軍隊中有三分之一士兵來自於印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約有超過一百萬的印度人曾在海外服役,幾乎相當於四個白人自治領的參戰人員總數。雖然伊拉克的回教士兵因拒絕攻擊其他回教徒而發動了三次兵變,但在忠誠和英勇無懼的潮流中,這只是少數的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大不列顛的勝利使其疆域增加到空前絕後,但戰爭的成本也是史無前例的高昂。事實上新佔領地的經濟價值根本是微乎其微。英國的戰爭開支總計近一百億英鎊。1914年之前,普遍認為大英帝國的收益高於成本。但是戰後,總成本卻不可避免地高出左收益。

日益嚴重的帝國信心危機源於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德國,付出極其龐大。僅英倫諸島的死亡人數約七十五萬,在15至50歲的成年男性中,每16人在有一人死亡,經濟成本更是天文數字,國家債務更增長至原有的10倍。而僅僅財務利息就佔192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總支出的一半。在1932年1月大蕭敬條的谷底,近三百萬人失業,佔勞保被保人總數的近¼。

隨着時間的推展,二戰臨近,邱吉爾重登舞台,他認為不要幻想能與德國和平共存。如解除軍備,德國人便會接收英國的戰艦、海軍基地。以及更多東西,讓英國成為奴隸國。在鄧寇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二十二萬五千英軍中最終有一萬一千人犧牲,四萬人被俘。所有重型裝備幾乎全部丟棄,英國近乎沒有坦克。法國被征服,俄國站在希特拉那邊。英國只能孤軍奮戰。

在亞洲的戰場,據一一四師的一位日本退役軍人回憶,身在南京的女人不論老少皆受到比男性更多的折磨,也逃不過被性侵害的命運。南京大屠殺正揭示日本的帝國取主義取代大英帝國主義下的霸權是什麼一回事。

日軍統帥部視投降為恥辱,也藐視放下武器的敵軍。他們不僅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中有關戰俘待遇的規定,還變本加厲地虐待英國戰俘。英國政府1944年開始懷疑日軍羞辱白人戰俘的官方政策,目的是為了削弱白人在當地人眼中的威望。英國人曾用亞裔「苦力」為大英帝國修建鐵路,現在日本人卻強迫六萬名英國和澳洲戰俘修建穿越緬泰邊境山區叢林的鐵路。這是世界歷史上頗具象徵意義的逆轉。自18世紀開始,大英帝國就驕傲的鼓吹英國人永遠絕不會成為奴隸,但當下英屬戰俘就是日本人不折不扣的奴隸。

隨着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勢力被大幅削弱,士兵成為日本人的奴隸。印度的民族主義受到鼓舞,印度掀起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運動,國大黨內部出現分裂,有少數人打算與日本人合作。但大多數印度士兵還是忠誠地追隨英國參戰,只是有時抱怨軍餉不公。英國士兵每個月75盧布,但印度士兵每人每月只得18盧布。事實上當日本人的暴行傳開後,印度士兵群情激憤,有感主子換成日本人可能更糟。

1940年的英國處於絕望的深淵,卻展現出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值得讚嘆的帝國團結。澳洲、加拿大派兵支援,而中立地位的愛爾蘭自治州也有四萬三千名志願軍加入帝國軍隊。

英國與美國戰時結盟是必要,沒有美國的金援,英國人早在戰爭上一敗塗地。但美國民間普遍認為他們並非為了維持大英帝國而戰。羅斯福的打算是希望建立一個新的體系來取代殖民統治。

大英帝國以驚人的速度分崩離析。一旦英國人下決心撤出海外國家,無論會對前殖民地造成何種後果,他們只想迅速搭船回家。工黨首相休。道頓(Hugh Dalton)直言:「當身處一個不再需要你的地方,同時也沒有力量鎮壓那些不需要你的民眾,唯一能做的就是撤離。」


結論:大英帝國的建樹與新帝國主義

因大英帝國統治世界各地,從而使在全球眾多不同經濟體內成功建立自由資本主義。議會民主機制也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採納並延續至今。英語是今日三億五千萬人的第一語言,約四億五千萬人的第二語言。大英帝國的污點不但在於勞役原住民,甚至對他們進行種族屠殺。但與此同時,英國也同樣引領廢奴運動。大英帝國推動自由貿易,沒有了她關稅預計將會被提高。勞動力也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縮小全球收入差距。資本也向低密度開發地區流動。再者,英式體制推動地區發展。近代有調查指出,英國的法律和行政較大陸法系國家對股東和債權人較有保障。

今日的美國比世界大多數其他地區都富裕得多,沒人能否認非正式的美帝國擴展區域有多廣。這是一個跨國公司、好萊塢電影,甚至福音傳教電視節目組成的帝國。與早期的壟斷貿易公司和傳教士組成的大英帝國其實可能沒有太大差異。美國在各地的主要軍事基地的佈局圖,與一百年前皇家海軍的運煤港佈署極為類似,這並非巧合。美帝國有更強大的經濟、更多的人口、更強的武力。但這個帝國缺乏向落後地區輸出資金、人口和文化的動力。美國人承擔起英國以往的角色,卻不願意面對成為帝國所必須面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