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開張有話兒

古語有云「書冇用時錢恨少」。早知閱讀無聊,但還是選擇繼續讀書。畢竟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事可做,也沒有什麼事好做,所以就閱讀充實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做blog的原因是希望在某種緣份牽引下,使身在五湖四海的我們在網絡結緣。我不斷說總想有人不停看,否則一個人經常自說自話就要跟青山院...

Monday, January 22, 2024

生產模式透視中國當代藝術 (2007)

 


此書為因憑獎項而出版一套兩冊書的其中一本,全書隨了一篇長文章外,其餘的與另一本也是展現藝術作品。書中作者指出當時中國藝術界的狀況並從三方面講解。筆者本人只想談第一點,大家可先自筆者節錄作者的想法。

「在中國,「藝術家」的定義正在不斷被修正,藝術家不再被視為一件藝術品唯一的創造者,而是成為監製人,成為一個創作過程的發起和監督人。而來自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能量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這一進程中,分配工人、培訓助手、同各種公司和機構交涉,這些都不再被視為同個人藝術創造相矛盾的活動,而是成為當代藝術實踐自然產生的一個副作用。
。。。。。
資本主義對產品(結果)的偏好,似乎已使得對意義、表現和表述的關注,大大優於某個作品是如何製作或製造出來的這些細節。
。。。。。
將藝術創作過程中利用僱傭助手或工人的做法斥為簡單的「外包」,因而將這種做法予以摒棄,就是無視是一件藝術作品得以問世並賦予其最終意義的全部努力或隱而未現的過程。這些過程的徹底改變不僅影響到(觀眾)的接受,事實上它們有可能成為本作品本身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
。。。。。
波瑞奧德主張選擇的行動就像製作、繪製或雕塑的舉動一樣,確立了藝術創作的過程,為一個物品賦予新的思想已經是藝術創作了。將選擇的舉動同藝術創作意向以及藝術製作聯繫起來,對於任何有關作者身份的討論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討論並非有關一位藝術家是否自己創作一件作品,而是製作的過程究竟如何進行以及在這一個情中究竟出現了什麼。」

作者以筆者不理解的藝術理論,來辯證中國藝術家公然假手於人從事創作,這可能受非議的情況其實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跳進作者的邏輯,感覺上也有道理。但根據筆者皮毛的知識,邏輯上有效也可以是荒謬絕倫。

舉一例子往極端走,如果有大教堂打算找藝術家在天花大範圍作宗教畫,教會應否接受一個既不懂在天花作畫,更甚至無藝術觸覺的「藝術家」承接這項目?他/她的賣點可以是能動員大量的優秀畫匠同時並快速完成,也能很好的控制開支,更厲害的甚至是能為每個工作人員提供人性化的飯盒,如素菜飯盒、清真飯盒、過敏一族也安心食用的飯盒等,筆者會叫這君為項目經理,角色是輔助藝術家完成任務,掌聲是由於管理得宜,而成就藝術品而聲名大噪的應是藝術家。

筆者的觀感就是因應獎項的頒發而為「藝術家」面上貼金。

不過此書是十多年前出版,現時大陸的藝術界是何狀況筆者無從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