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開張有話兒

古語有云「書冇用時錢恨少」。早知閱讀無聊,但還是選擇繼續讀書。畢竟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事可做,也沒有什麼事好做,所以就閱讀充實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做blog的原因是希望在某種緣份牽引下,使身在五湖四海的我們在網絡結緣。我不斷說總想有人不停看,否則一個人經常自說自話就要跟青山院...

Sunday, April 21, 2024

一行禪師 – 怎麼愛

 


心如何流

擺一巴掌的鹽巴丟入一杯水裏,那杯水就不能喝了,但如果把鹽巴倒入河流裏,河水還是可以拿來煮飯、清洗和飲用。河流廣大無垠,具有接收、容納和轉化的能力。心量狹小時,了解和慈悲是有限的,我們就會痛苦。我們無法接受其他人,無法容忍他們的缺點,我們堅決要對方改變。但如果把心量擴大,同樣這些事情就不再讓我們痛苦。我們善解人意、慈悲為懷,能夠全然接納他人。接受真實原本的對方,對方就有機會轉化。因此大哉問是:我們要怎麼把心量擴大?

餵養愛心

滋養快樂和愛的這門藝術,人人都能學習。萬事萬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就連愛也是。如果不知道怎樣滋養愛,愛就會枯萎;如果餵養並維護快樂,就是在增長愛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去愛就是去學習滋養快樂這門藝術。

分心

我們深深地愛上一個人,常常不是因為真的愛對方,瞭解對方,而是為了轉移對自身痛苦的注意力。我們學會愛自己、瞭解自己,對自己產生真正的慈悲,這時對別人就會有真正的愛和瞭解。

真愛的四大元素

真愛由四大元素構成:慈(maitre)、悲(Karuna)、喜(mudita)、捨(upeksha)。愛如果包含這些元素,就具有療癒和轉化的作用,也具備了神聖性。真愛具有療癒和轉化任何情境的能力,也為生命帶來深邃的意義。

真愛的第一元素是慈。慈,基本上是給予幸福的能力;你可以成為他人的陽光。除非自己幸福,否則沒辦法為他人帶來幸福。因此,請在內心建立一個家園,方法是接納自己,學習愛自己,療癒自己。學習培養正念,才能創造幸福和喜悅的時光來滋養自己。這麼一來,你就能夠把幸福快樂獻給對方。

真愛的第二元素是悲。悲是瞭解自身和他人痛苦的能力。瞭解自身的苦,就能幫助對方瞭解他的苦。一個人瞭解苦,就會生起悲心,也會帶來釋懷。練習正念並深入觀照,就能轉化自己的苦,也有助於轉化對方的苦。

真愛的第三元素是提供喜悅的能力。知道怎樣生起喜悅時,喜悅就會滋潤自己和對方。你的出現就像新鮮的空氣、春天的花朵、清朗的藍天,你的出現本身就是供養。

真愛的第四元素是捨,也可稱為包容一切或無分別。在深刻的關係裏,沒有界線或分自己和對方。你就是她,她就是你。你的苦就是她的苦;你對自身痛苦的瞭解,也幫助你所愛的人減輕痛苦。苦和樂不再是各自的事情。愛人碰到的情況,你感同身受;你碰到的情況,愛人也感同身受。

尋找蓋子的鍋子

我們經常覺得自己是沒有蓋的鍋子。我們認為鍋蓋就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要是努力尋找,就會找到正確的鍋蓋。內心的空虛感一直存在。我們好好看着對方時,有時會以為看到了自己覺得缺乏的部份。我們自以為需要一個肩膀來靠,需要一個避風港,需要另一個人來減輕自己的痛苦。我們想成為對方注意、想念的對象。我們需要一個能好好照看我們的人,希望他們用正念的能量擁抱我們的空虛感和苦。這種能量很快就讓我們上癮,以為少了那樣的注意,就活不下去。那樣的注意讓我們的空虛感降低,忘掉內心的痛苦。我們無法產生自我關愛的能量時,就以為需要另一個人的能量。我們一心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和缺口,而不是培養正念、專注和智慧的能量,來療癒自己和對方的苦。

散發光亮

愛一個人是應該要深入觀看那份愛的本質。如果跟一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得到安全感,這可以理解,但這不是真愛。真愛不會滋長痛苦或執着,而是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真愛是從內心生起的,想要感受真愛,內心必須感到圓滿具足,而不是需要從外在得到什麼。真愛就像太陽,散發自己的光芒,也把光亮送給每個人。

Monday, January 22, 2024

生產模式透視中國當代藝術 (2007)

 


此書為因憑獎項而出版一套兩冊書的其中一本,全書隨了一篇長文章外,其餘的與另一本也是展現藝術作品。書中作者指出當時中國藝術界的狀況並從三方面講解。筆者本人只想談第一點,大家可先自筆者節錄作者的想法。

「在中國,「藝術家」的定義正在不斷被修正,藝術家不再被視為一件藝術品唯一的創造者,而是成為監製人,成為一個創作過程的發起和監督人。而來自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能量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這一進程中,分配工人、培訓助手、同各種公司和機構交涉,這些都不再被視為同個人藝術創造相矛盾的活動,而是成為當代藝術實踐自然產生的一個副作用。
。。。。。
資本主義對產品(結果)的偏好,似乎已使得對意義、表現和表述的關注,大大優於某個作品是如何製作或製造出來的這些細節。
。。。。。
將藝術創作過程中利用僱傭助手或工人的做法斥為簡單的「外包」,因而將這種做法予以摒棄,就是無視是一件藝術作品得以問世並賦予其最終意義的全部努力或隱而未現的過程。這些過程的徹底改變不僅影響到(觀眾)的接受,事實上它們有可能成為本作品本身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
。。。。。
波瑞奧德主張選擇的行動就像製作、繪製或雕塑的舉動一樣,確立了藝術創作的過程,為一個物品賦予新的思想已經是藝術創作了。將選擇的舉動同藝術創作意向以及藝術製作聯繫起來,對於任何有關作者身份的討論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討論並非有關一位藝術家是否自己創作一件作品,而是製作的過程究竟如何進行以及在這一個情中究竟出現了什麼。」

作者以筆者不理解的藝術理論,來辯證中國藝術家公然假手於人從事創作,這可能受非議的情況其實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跳進作者的邏輯,感覺上也有道理。但根據筆者皮毛的知識,邏輯上有效也可以是荒謬絕倫。

舉一例子往極端走,如果有大教堂打算找藝術家在天花大範圍作宗教畫,教會應否接受一個既不懂在天花作畫,更甚至無藝術觸覺的「藝術家」承接這項目?他/她的賣點可以是能動員大量的優秀畫匠同時並快速完成,也能很好的控制開支,更厲害的甚至是能為每個工作人員提供人性化的飯盒,如素菜飯盒、清真飯盒、過敏一族也安心食用的飯盒等,筆者會叫這君為項目經理,角色是輔助藝術家完成任務,掌聲是由於管理得宜,而成就藝術品而聲名大噪的應是藝術家。

筆者的觀感就是因應獎項的頒發而為「藝術家」面上貼金。

不過此書是十多年前出版,現時大陸的藝術界是何狀況筆者無從得知。






Friday, November 17, 2023

平台點合作 (2018年版)


筆者對網絡平台經濟及平台運作有點興趣,全書分享的組織並不局限於香港,而是包括世界各地,容筆者的目光先集中在香港的。

「街坊泥鯭」是第一次聽到,背後理念就是分享私家車的空間,讓陌生人搭順風車。或者相約數名陌生人,一起電召的士往相近或沿途的目的地。這不失為善用閒置資源的方法。

而「不是垃圾站」多年前已有所聞,相信現時已沒有了,也許綠在區區成為他的不完全替代品。它是由街坊自發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回收物品,也分享不要的物資,讓別人各取所需。個人認為「不是垃圾站」的成功不限於得到街坊的支持,而是啟發別人在不同的區域,因應各區的特色開花結果,成立自身的「不是垃圾站」,彼此也互相合作。 

另一由衷欣賞的是少數族裔的「Translate for her」。早前在其他刊物已認識此組織,就是在港的女士們互相協助少數族裔「姊妹」,初時為她們翻譯以解決生活上所遇到的語言障礙,及後發展成互助的人際網絡。例如少數族裔婦女生病時,因其沒有多少家族成員在港,所以其他「姊妹」幫忙照顧幼童。書中引用其中一位成員的心聲,筆者覺得蠻有意思,她在尼泊爾因身為女性而被歧視,來到香港以為能有所改變,但原來不變的是同樣遭受白眼,只因她是尼泊爾人。這平台網絡確能為無助者得到支援。

談到外國例子,書中提及Upwork的一個個案。一名收入極其豐厚軟件工程師,每天準時上班及下班,但原來他只把工作以私人身份在Upwork平台外判出去,花費佔其工資五份一左右,另外五分四就在辦公室扮工的狀態袋袋平安。結局當然是被僱主發現解僱了。筆者在很久之前也在那註冊帳戶,希望在香港替外國人「秘撈」幫補生計。補充一點筆者的背景,在下是一個不太專業的會計專業人士,反倒能提供商業營運以至運作上的策略分析。面對網絡上的全球競爭,不管自身的實務會計還是顧問服務定價如何低,也無力與來自印度及菲律賓的流利英語行家爭一日之長短。所以最後也不花時間在哪裏找外快了。跨國市場上的海量服務提供者大大壓低價格。以當時的判斷,香港的專業事務所也有外判工作到這網站。

供應方議價能力低便出現不公平的狀況。書中也引述牛津大學教授的見解,平台員工需要建立工會。他提出三種策略。第一,平台勞工需要形成相對扁平的網絡,防止內部等級劃分,這樣才能促使自由業者團結一致。筆者近期讀到端傳媒關於美國汽車製造業罷工的評論,當中也提及資方的策略就是替不同工人製造差別,藉以在利益不一致下分化他們。(註一)第二,利用社交網絡媒體揭露平台裏的剝削個案。第三,要開展消費者運動,讓消費者與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施壓。

另一個蠻有意思的外國例子是SMart,它為藝術工作者的「零工」轉化成為穩定工作。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因有季節性而比較波動,很多時三朝貧五更富。由於只能以自僱人士身份報稅,不能獲得比利時一般員工均可得的社會福利保障,例如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退休金等。SMart扮演的角色就是成為「零工」的穩定「僱主」。每次演出或承包項目時,創作人員不是以個人身份簽合同,而是由SMart代為簽約。工作報酬直接打到SMart帳上,再由平台平均分配為十二個月給藝術工作者每月「出糧」,同時繳費支付當地勞動法規定的社會保障金額。扣除行政開支後,藝術工作者總收入變化不大,卻能進入歐盟的「社會安全網」,獲得各種社會服務,令「零工」變為「員工」。

最後一個想說的個案是坐落於紐約的Up&Go,它為客戶提供專業家務工來執拾打掃,是一個由家務工自己擁有和管理的平台合作機構。接受打掃任務的清潔工來自八個不同的工人合作社,平台因應客戶的要求推薦合作社,客戶也可選擇自己熟悉的清潔工合作社。這讓僱主和家政清潔工合作社之間建立互信及發展長期僱傭間係。由於平台劃一收費,因而避免惡性競爭。它也能保障工人私隱,因為客戶能選擇的是那個工人合作社,而非特定工人。以筆者理解,能解決潛在不良客戶從中挑選性騷擾對象。筆者曾讀到另一關於美國零工狀況的著作,有平台相信出現這現象(註二)。這平台也從每份清潔工作撥出5美元,放入公共基金,用以購買集體保險和發放津貼。

筆者相信平台運作有很大得發展空間,只要不自我設限,以想像力再加上足夠的知識,總有可能解決現有的困難,同時能應對將來的挑戰。

註: 

(一)「美國汽車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困境中的工會,如何取得歷史性的成功?」端傳媒2023年11月10日評論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1110-opinion-uaw-strike-success-analysis


(二)「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概括及個人想法)」筆者網誌

https://hkreadontime.blogspot.com/2023/11/blog-post.html


Saturday, November 4, 2023

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概括及個人想法)











此書不單記錄美國為平台工作零工的狀況,在較後的章節宏觀地看共享經濟對社會的影響。中文版於2022年出版,在Google找資料,英文版成書於2019。那麼作者所交代的就是略早於2019的美國大概及相應的見解。

共享平台描述的美好願景,就是為服務提供者提供自由的工作,以自己的步調爭取收入。但實際與廣告有很大的落差。

有受訪者指剛從兼職(同時在傳統企業中全職工作)轉為全職在平台工作後,平台突然大幅下調支酬的比例,使她大失預算。而且規矩可以變得非常苛刻。

例如TaskRabbit平台必須公布自己的空閒時段,要在半小時內回覆客戶,並接案率必須達到85%。在演算法下,工作時段較多及接案率越高的工作者將會得到更多機會,這實際上就是強迫服務提供者免費隨時候命,與別的競爭者爭奪案子。而且為了保持85%的接案率,必須不假思索地接受不理想的工作。

由於為平台工作在法例上並非員工,所以沒有全職員工的所有法定保障。在工作上遇到意外,零工需要承擔所有醫療費用。縱使有個別平台會提供保險,但醫療費用須先由零工自身的所有醫療意外保險中支付,尾數才由平台的保險承擔。所以,除非配偶因在傳統企業工作而使家人也獲有限的保險保障,零工承擔意外及醫療的成力明顯較差。

零工也會遇到一些制度上的非人性對待。

譬如Kitchensurfing(已結業)就要求廚師在抵達客戶家後立即洗手,並盡量不要在完成餐點前使用廁所,以維持乾淨衛生的形象。零工廚師也顧慮如工作完成後在客戶家中上廁所會影響潛在的小費。廚師在客戶家中待30分鐘,每次輪班時間長達4小時,最多可能有四組人要用餐,而且每組之間有只有半個鐘頭的通勤時間,所以就得經常到咖啡店借廁所,或向客戶的大樓管理人員求助。如果是在晚上,也可能無可避免地在直接尿在小巷子裡。

較年長的香港一輩一定聽過:「鬼叫你窮,頂硬上啦!」但世上有些事是無法妥協而須婉轉拒絕。

性騷擾就是其中一個問題。零工的個人履歷會由平台嚴格審查,但客戶身份的真確性平台並不特別重視。 零工待在陌生人的房子,反正只是暫時的,容易招惹性暗示,甚至性邀約。有零工反映感覺有些客戶是在尋找獵物。而性騷擾這情況並不局限在女性零工身上,有年輕男零工為酒醉得很兇的女顧客服務完後被邀請一夜情😓。除非遇到直接的傷害,零工都是在盡可能不得失客戶下推卻不合理的要求,皆因害怕得到負評作報復。

也有顧客聘請零工為其完成可疑的任務,例如送藥物、替客戶駕車進行可能是違法的活動。平台的立場是要零工婉拒客戶的要求,但零工身在其中,有時騎虎難下,搞不好招惹人身的報復,所以有可能成為共犯。

作者提出既然那麼可怕,何解還有海量的零工待聘?

其中一個原因是社會污名化長期失業,被社會標籤,所以縦艱苦還是硬着頭皮繼續做。不過事實上以零工作全職同樣被污名化,只是比長期失業好。也有因已投入大量精力、資源在平台運作,例如已獲Uber核證車輛。

當然也有些是平台工作者經營得比較好。從調查中得知,經營成果出色的,尤以創業家自居的族群,多半都擁有充足的技能與資本,即使在傳統經濟中也有成功的本錢。在主流市場,工作的資本與技能要求越高,就越能帶來金錢與物質上的報酬,也比較會有專業化和發揮創意的空間,而共享經濟的世界也同是這樣。

Airbnb和Kitchensurfing(已結業)大致屬於相同類別,讓這兩個平台和Uber與TaskRabbit區分。前兩者的技能資本門檻較高,從事Kitchensurfing雖然不用投入資本,但候選人也要先天通過試煑,做出餐廳等級的餐點才行,就跟市場型主廚一樣。從事Airbnb,文化資本同樣是必須,否則無法把房源包裝得夠吸晴。某些受訪者就表示,他們會強調房子的建築風格、地點的便利性,還有高級衛浴用品戶外空間等設施。當然提供戶外景觀極美的照片也可以是必殺技。

註:個人猜想在紐約,零工能租到已被Uber核證的車輛,所以作者不歸類Uber司機為有資本零工。

即管收錄很好的一段作上半的小結。「如果擁有豐富的社會、文化資產與高度技能,確實可以在共享經濟中找到夢幻工作,獲得彈性、選擇與自主權。但對於缺乏這些要素的人而言,零工經濟根本就只是把傳統的低階工作和app結合,而且還增添了不確定性。如果要說這股新經濟浪潮帶來了什麼,那或許不是讓大眾都享有平等的創業機會,而是凸顯出財務和文化資本的重要性。」

那麼,這生態環境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作者指出其一為歧視。在TaskRabbit找工作機會的零工,非洲裔較為劣勢。讓房東在Airbnb挑選房客會也有歧視中國血統及非洲裔的情況(以筆者理解從租客姓名推敲)。但筆者認為這充其量反映社會現象,並沒深化問題。經濟活動首要考慮經濟原素,移風易俗只能是次要。

另要反映的一個現象,就是在零工經濟下,甚至可以付錢請底層零工幫忙清掉狗大便。如果個人生活每一件小事也外判,大家真的想活在這種勞動過度分工的階級化社會嗎?

再者就是就業問題,零工那麼容易找到,任務完成後又可以馬上結束合作關係,企業僱主當然樂於用其取代兼職員工,甚至全職員工。但零工經濟的興起,也是由於傳統職場制度的僵化。例如婦女需要不定時照顧家庭成員,就比較難以被傳統職場接受,當零工爭取額外收入就是唯一出路。所以這比較適合需要工作時間與地點也要彈性的工作者,但與此同時就要犧牲就業保障與收入穩定。筆者想到的就是如果傳統職場能實行對家庭生活較友善的政策,不少人便不用放棄固定工作安全網而當零工。

科技變遷讓中產階級兩極化。工作數量增加的,就只有低階的服務性工作,以及注重創意和解決問題技巧的高薪職位而已。

這觀感上不佳,可是零工經濟的崛起,不一定終結提供社會保障安全網的就業形態。因為社會保障源自社群共享的理想,而非取決於打工或時薪型的任務。在美國某些隨需工作平台,縱使用最尖端的科技,仍選擇將工作者視為員工,提供勞工賠償,如健保等福利。「有些共享企業可能會認為必須擁有隨時裁撤零工的權利,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但其實在共享經濟中,也有把零工視為員工來支薪共享平台經營得相當成功,而且還歷經了很可觀的成長。像是Hello Alfred 、MyClean、Managed by Q這些例子。」

筆者閱書後的個人想法

平台經濟是大勢所趨,理性的做法是改善其營運方式以達符合社會大眾的最低道德標準,以及如何在已知的遊戲規則下分一杯羹。前者相信是透過政府立法及付費客付以鈔票去決定企業合理的道德運作方式,但具體細節沒什麼想法,就留待政府及NGO去做。

至於如何參與其中,第一個想法是平台經濟就是讓大眾在經濟上多一條路走,但本文早前已提及平台有權在任何時間改變遊戲規則,所以如果單一平台是閣下的唯一收入來源,便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最好只以其為副業,從中提升技能,以及多獲相關工作經驗,又或能從中將滿意的平台客戶轉為自身獨立創業後的潛在客戶,否則不應花太多心思在此。但當然閣下目前也沒有什麼路走,以此為短暫生計也無可厚非。另外,也是書中提及的,如果自身或因配偶在傳統企業上班而獲保險保障,對從事零工起碼沒有其他人的劣勢,相對少一點顧慮。

在香港或中國,每每談到平台勞工,就有悲天憫人的感覺。筆者相信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也很微小,但自我提升是確確實實能增加議價能力。要是能力提升了,依然被平台欺壓,就乾脆不為平台工作而轉到傳統企業上班。

跳高一點來看,筆者相信個人比較Liberal,但肯定不是進步主義無限膨漲的左膠,比較相信現實貼地的商業邏輯。世上很多苦難,割肉餵鷹只救得一隻鷹,要先自救才可能多做一點。所以不論為己,還是為人,也應該增加自身的資產。當然包括銀銀戶口小號點前的零,更重要的是掌握技能與知識。就正如書中所指,參與Airbnb也要有文化資產。筆者在FB曾看到一幅圖,人踏在書本上比別人看得略多,另一踏在大量現鈔的看到很高卻是酒色財氣,又另一人踏在書本再加點錢的,卻可能看到人間的美好。

Monday, October 23, 2023

晶片戰爭

以筆者理解,會閱讀此書的讀者,絕大部份應該也想知道晶片行業對地緣政治的影響,也同畤相信絕大多數只限於此。

筆者有感在全書的最後一部份才漸入佳境,就先從這就起。中美博弈,美方以晶片打擊中國,中方早前因應的辦法,就是買進十多年前的生産設備,畢竟美國不可能限制中國進口這些二手貨。而中國公司起碼也在2019年便囤積大量晶片,以防美國制裁。並盡可能地買進製造設備。

另一方面,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希望增加美國晶片生產的市場佔有率,但美國其實並不掌握生產晶片的優勢,事實上她更是落後的。這優勢完全掌握在同為美國盟友的國家手上。美國的強項卻在於晶片的設計。

根據作者指出,中國政府的分析人士看到半導體在俄烏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後(俄羅斯欠缺晶片,導彈的命中率其低),公開表示如果中美關係緊張加劇,必須要把台積電搶到中國手中。

但作者也判斷,中國縱使得到台積電廠房,但關鍵材料,以及機台的軟體更新,都必須從美國、日本和其他國家取得。再者,一些不滿員工的惡意破壞,整個行動也白費。而美國卻能在其他國家得到晶片,當然西方世界能買到的數量將會大不如前。

情況更加可能的是上兆美元的損失,我假設作者指的全世界的承擔。「每年損失37%的運算力產出,其代價可能比新冠疫情及封城造成的經濟虧損還要慘烈。重建喪失的晶片製造力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在書背的作者簡介指出作者在大學教授國際史,也許解釋了本書開頭的那些部份,絕大部份是古老歷史,包括美蘇冷戰時代持份者的詳細介紹。筆者很吃力地看了約100頁後,就很跳躍地繼續。發覺絕大部份的章節都是詳細交代每一個行業持份者的小短篇,所以就乾脆跳到最後兩部份。尾二的說大陸的持份者,都是西方傳媒的報道,對中國企業比較負面,最後部份才是關鍵所在。

全書以很多篇幅交代一些詳細的細節,也許這就是歷史教授的視覺。但於筆者判斷世界局勢作參考,其實掌握大概便可以了,如果全看掉約400頁,視力上的負擔就真的太重。


 

Friday, September 22, 2023

跟你那一天再可相見-夏蕙回憶錄

筆者原先並不了解夏蕙BB為何能冒起,並受年輕世代歡迎,但閱畢全書,就有個模糊的概念。一個長者放下前輩的身段,不去逢迎權貴,站在群中那一邊,就比較容易獲得掌聲,小節也能被包容。

但大家不要誤會,此書主要的篇幅都是寫她的感情事,筆者無意多說,大家自行閱讀。

另一點較不同的是夏蕙BB會推掉與子女的會面去參與公眾活動。並不像普遍長者以家庭團聚為首要考慮。她也說過不想讓家人在媒體面前曝光,畢竟她是公眾人物,沒理由要不在鎂光燈下生活的子女承受面對公眾的壓力。

隨著夏蕙BB離港遠去,再不能在電視看到她上頭注香。希望她及她所關心的能繼續安好,原來頭注香這回事就是替她所關心的人保平安,買安心。在她的生命中,不少知交好友因事沒上香,分別就掉隊先後「走」了。

......

跟你那一天 再可相見            往事似星 閃在目前你我的結識 是偶然                到這晚說再見 (再見)是否都出於偶然
跟你那一天 再可相見            這夜太短 一夢便完你的眼光 你的聲線                我要再認清幾遍別了也可眷戀 (永永遠遠)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
陳慧嫻【幾時再見】(填詞:潘源良)

Monday, September 18, 2023

韓國史 - 悲劇的循環與宿命

 

這書記錄韓國舊石器時代到近代的政經大概。筆者對韓國歷史沒有認識,而近代的南北韓也只知點皮毛,無法判斷此書好與不好,不過讀後反而引發一些感想。

三國時代:新羅與唐結盟打敗百濟與高句麗,但唐朝對半島全境的統治野心昭然若揭,刻意扶持百濟與高句麗的舊王室為傀儡來對抗新羅。朋友之間也許有沒要求的請客食飯,但政治上沒有免費午餐。

及後的統一新羅、高麗與朝朝:一直發展便演變成外戚橫行、吏治敗壞、土地兼併、民不聊生、朋黨之爭下的無間地獄-互相交替循環地誅殺,以至民變四起,再來的是朝廷血腥鎮壓。不知是否全世界也大同小異,還是政治文化由中國輸出,又或是作為鄰居的大家互相影響。書中也有提及相對於中國而稱為北方的外族,與韓國及中國的軍事衝突中,也有大量平民被虜劫當奴僕。個人猜想他們與戰勝者的後代,又或鄰近不同部族和平交往下的通婚,血統已混雜,所謂的不同族裔在很多世代後驗DNA也可能分別不太大。

大院君時代:大院君指的是十二歲繼位的高宗的父親,而非港男想到的「婉君表妹」。當時大院君獨攬大權,而法國及美國也先後來硬的打算迫朝鮮屈服,但卻被打跑了。大院君就是挾打敗法、美的聲勢,強行鎖國並鎮壓天主教徒。亦因此完全掌握不到世界潮流,無法為將來的挑戰作準備。反而日本在「黑船事件」屈膝於美國,從而奮發自強,倒過來壓制朝鮮,挑戰其宗主國清朝的地位。所以人要有包容天下的胸襟,不應排擠不一樣的想法。在屈辱前也不要像吃了過期春藥而無限亢奮,反而要有「中興之主」的氣魄,這才是公民責任,人人自強不息。

抗日時期:就正如當時的世界潮流,隨着時間的推移,對朝鮮有野心的滿清最早退出舞台,俄國被日本打敗,而後者成為贏家。那邊廂朝鮮國內愛國志士湧現,但最後,還是日皇接受「朝鮮國王提出」的合併建議,將其淪為殖民地。不太明白要將別國消化掉,為何必須要假裝是對方的要求?個人認為有點無聊。

二戰後的南北韓、南韓的獨裁政府與之後的民選政府:沒什麼想法,只能說大家都知道的是別人的民主是等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