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開張有話兒

古語有云「書冇用時錢恨少」。早知閱讀無聊,但還是選擇繼續讀書。畢竟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事可做,也沒有什麼事好做,所以就閱讀充實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做blog的原因是希望在某種緣份牽引下,使身在五湖四海的我們在網絡結緣。我不斷說總想有人不停看,否則一個人經常自說自話就要跟青山院...

Saturday, December 10, 2022

帝國 - 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Nail Ferguson)

收錄大量內容,但相信無減閱讀興趣。




不知李世民是否真的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閱讀這本述說大英帝國的歷史書,筆者不太確定能否了解一代強權埋葬上代強權的世界觀,但卻改變了一些固有的西方歷史認知,從中了解到近代世界發展可能的背後邏輯,更體會到帝國或國家機器的運作必須乎合經濟邏輯。全書約460頁,每頁也寫得密密麻麻,不是習慣重度閱讀的讀者可能會吃不消。但閲後另有體會,就是不閱讀這些「份量十足」的認真歷史著作,是培養不了對世界局勢應有的戰略思維。筆者根據個人的愛惡和自身感受,記下每個章節的一些片段。這絕不是概括每一章的內容。而筆者在每一章也另起標題交代該章所說的大概。


第一章:談論英國建立霸權

英國了解到荷蘭重要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先進的金融體制,倫敦也引入荷蘭的國家公債體系,政府得以低息借貸,從而執行大規模的計劃,當中包括強化軍備、增加軍隊。相對沒有進行金融改革的西班牙,軍力不單被超前,而落後的差距也不斷擴大。英國因而成為海上霸主。


第二章:大致上說殖民地的故事。

作者指出波士頓倒茶事件並非為了抗議茶稅增加,因為英國政府給予東印度公司一定的補貼,導致茶葉價格過低。所以這事件並非由憤怒的消費者發起,而是波士頓富有的茶葉走私者們發起,因為他們無法自茶葉買賣中獲利。

導致北美洲殖民地大規模社會動盪的稅賦不但數額無足輕重,而且1773年也已全數取消。真正的導火線是.... [請自行閱讀]


第三章:交代建立殖民地引發的文明衝突

書中指出英國首先停止廢除黑奴貿易,並非經濟上無利可圖,而是英國市民的普遍想法。英國艦隊甚至干預其他國家進行奴隸貿易的商船,但美國除外。

更有英國傳教士想到透過非洲自由的勞動力在非洲生產農作物。只要商人能從中取利。就能大大減低販賣黑人奴隸貿易的誘因。

早年東印度公司的牧師被命令禁止向引導人傳教。因為這會激起政治風險和恐慌。他們感到有必要保護當地居民的自由,同時當地人也有權不受外界干擾地保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在倫敦的教會認為必須教化野蠻的印度,阻止他們殺害女嬰、燒死寡婦,否則就有違基督教義。

英國在印度的駐軍八成是本地印度人。兵變終於爆發,參與的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宗教信仰的印度士兵,他們擔心會被迫皈依基督教。歐洲人被殘酷屠殺,暴行的受害者甚至包括婦女及小孩。最後兵變被包含印度當地人的英軍平定。國內的英國人堅持此次兵變是為有色人種對抗白人的動亂,縱使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英國人的報復手段同樣殘酷,也可以不分青紅皂白把可疑的全殺掉。這樣原本旨在將印度現代化和基督教化的計劃走上災難性的錯誤道路,讓英國人顯得更野蠻。


第四章:簡介大英帝國版圖的確立及帝國內的種族矛盾

英國皇家海軍左手執行廢除奴隸制使命,右手卻積極擴張毒品貿易。

大英帝國能擴張其版圖而不受物理距離所限基於應用科學上的三項突破。一,蒸氣動力的發明讓船隻能縮短跨越帝國版圖的時間。

二,電報由私營企業開發出19世紀的資訊高速公路,到1850年代印度的基礎設施已足夠先進讓電報在敉平兵變中扮演關鍵角色。大英帝國的另一種產品,產於馬來西亞如橡膠般的馬來乳膠解決了海底電纜持久耐用的問題。到1880年,世界跨海電纜已能將英國、印度、加拿大、澳洲和非洲連結起來。孟買到倫敦的消息一個字四先令的費用可即日抵達。

三,大英帝國的鐵路網絡建造由私營企業承擔,同時得到政府的慷慨補助。印度於第一條連接孟買和塔尼(Thane)的鐵路的50年後,已能讓幾百萬印度人從印度境內作長途旅行。

1866年,大英帝國與東非小國發生衝突,大量在當地的歐洲人被囚禁。東非國王的如意算盤是該國與英國路途遙遠,大英帝國國力再強也鞭長莫及。但英國已有能力派遣遠征軍前往,當中有一萬多軍人、二萬多隨軍人員,大量牲口、驢及象,以至預先製造的碼頭組件。英國軍隊展示了「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典型的外科手術式奇襲」,快速地打敗東非小國軍隊,在英軍沒有人死亡的戰蹟下,東非小國數百士兵戰死,受傷過千,國王也只得自盡免於受辱。

1880年成立的英國政府任命了新任印度總督。他認為在印度的英國地區法官的權力與同等職級的印度人所享有的權力有着顯著差別,印度人不能在刑事案件中審判白人被告。他下令廢除此法例,這觸發英國僑民的極端不滿。僑民公開的表態是公然的種族歧視,遮掩着他們與印度本地精英的矛盾的面紗一下子被撕破。最後的修訂法案將印度總督原先的要求變成形同虛設。這導致印度本土的不同群體團結在一起。而國大黨的成立,為印度民族主義者提供最佳的試驗場。而原先為帝國效力的印度知識分子的後代成為仇視英國統治的源頭。


第五章:不太確定重點是什麼,相信比較傾向是以時間軸的推展,說著英國吞併非洲以及當時代所發生的大小事情,張柏倫及邱吉爾也出場。

英軍打敗同為白人的波爾人,兩個波爾共和國到失去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隨後波爾人的統治地區不僅包括本來的領土,還加入了英屬納塔爾和開普敦。更在南非開始實施種族隔離主義,剝奪了南非大多數人口三代的公民權。

在國際的層面,英國在海外的勁敵是法國及法國的盟友俄國。但與此同時,新的威脅也成形,那就是被英語民族同樣視為高貴民族的德國人。英國當務之急是瓜分歐洲,這才是決定帝國命運的關鍵所在。


第六章:大英帝國民眾的信心危機及在殖民地冒起的民族主義

英國派往法國的遠征軍只得六個師,面對德軍的五十師實在相形見絀。但德國不僅是與英國軍隊對抗,它要對付的是統治¼地球的大英帝國。德國全面性開戰,英國的反應就是前所未有地大規模動員她的帝國兵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徵召的英國軍隊其中,三分之一的士兵來源是自殖民地。以最偏遠的紐西蘭為例,就向海外派遺了10萬名男性和女性(擔任護士),佔該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雖然一開始英國指揮官們不願意靠殖民地的軍隊作戰,但他們的戰鬥力很快令人刮目相看。成立於1916年的帝國駱駝軍團,主要人口來自澳洲和紐西蘭,但其中也有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的軍人。

後來成為印度精神領袖的甘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曾呼籲同胞加入英軍。1914年秋季,英國派往法國的軍隊中有三分之一士兵來自於印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約有超過一百萬的印度人曾在海外服役,幾乎相當於四個白人自治領的參戰人員總數。雖然伊拉克的回教士兵因拒絕攻擊其他回教徒而發動了三次兵變,但在忠誠和英勇無懼的潮流中,這只是少數的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大不列顛的勝利使其疆域增加到空前絕後,但戰爭的成本也是史無前例的高昂。事實上新佔領地的經濟價值根本是微乎其微。英國的戰爭開支總計近一百億英鎊。1914年之前,普遍認為大英帝國的收益高於成本。但是戰後,總成本卻不可避免地高出左收益。

日益嚴重的帝國信心危機源於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德國,付出極其龐大。僅英倫諸島的死亡人數約七十五萬,在15至50歲的成年男性中,每16人在有一人死亡,經濟成本更是天文數字,國家債務更增長至原有的10倍。而僅僅財務利息就佔192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總支出的一半。在1932年1月大蕭敬條的谷底,近三百萬人失業,佔勞保被保人總數的近¼。

隨着時間的推展,二戰臨近,邱吉爾重登舞台,他認為不要幻想能與德國和平共存。如解除軍備,德國人便會接收英國的戰艦、海軍基地。以及更多東西,讓英國成為奴隸國。在鄧寇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二十二萬五千英軍中最終有一萬一千人犧牲,四萬人被俘。所有重型裝備幾乎全部丟棄,英國近乎沒有坦克。法國被征服,俄國站在希特拉那邊。英國只能孤軍奮戰。

在亞洲的戰場,據一一四師的一位日本退役軍人回憶,身在南京的女人不論老少皆受到比男性更多的折磨,也逃不過被性侵害的命運。南京大屠殺正揭示日本的帝國取主義取代大英帝國主義下的霸權是什麼一回事。

日軍統帥部視投降為恥辱,也藐視放下武器的敵軍。他們不僅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中有關戰俘待遇的規定,還變本加厲地虐待英國戰俘。英國政府1944年開始懷疑日軍羞辱白人戰俘的官方政策,目的是為了削弱白人在當地人眼中的威望。英國人曾用亞裔「苦力」為大英帝國修建鐵路,現在日本人卻強迫六萬名英國和澳洲戰俘修建穿越緬泰邊境山區叢林的鐵路。這是世界歷史上頗具象徵意義的逆轉。自18世紀開始,大英帝國就驕傲的鼓吹英國人永遠絕不會成為奴隸,但當下英屬戰俘就是日本人不折不扣的奴隸。

隨着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勢力被大幅削弱,士兵成為日本人的奴隸。印度的民族主義受到鼓舞,印度掀起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運動,國大黨內部出現分裂,有少數人打算與日本人合作。但大多數印度士兵還是忠誠地追隨英國參戰,只是有時抱怨軍餉不公。英國士兵每個月75盧布,但印度士兵每人每月只得18盧布。事實上當日本人的暴行傳開後,印度士兵群情激憤,有感主子換成日本人可能更糟。

1940年的英國處於絕望的深淵,卻展現出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值得讚嘆的帝國團結。澳洲、加拿大派兵支援,而中立地位的愛爾蘭自治州也有四萬三千名志願軍加入帝國軍隊。

英國與美國戰時結盟是必要,沒有美國的金援,英國人早在戰爭上一敗塗地。但美國民間普遍認為他們並非為了維持大英帝國而戰。羅斯福的打算是希望建立一個新的體系來取代殖民統治。

大英帝國以驚人的速度分崩離析。一旦英國人下決心撤出海外國家,無論會對前殖民地造成何種後果,他們只想迅速搭船回家。工黨首相休。道頓(Hugh Dalton)直言:「當身處一個不再需要你的地方,同時也沒有力量鎮壓那些不需要你的民眾,唯一能做的就是撤離。」


結論:大英帝國的建樹與新帝國主義

因大英帝國統治世界各地,從而使在全球眾多不同經濟體內成功建立自由資本主義。議會民主機制也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採納並延續至今。英語是今日三億五千萬人的第一語言,約四億五千萬人的第二語言。大英帝國的污點不但在於勞役原住民,甚至對他們進行種族屠殺。但與此同時,英國也同樣引領廢奴運動。大英帝國推動自由貿易,沒有了她關稅預計將會被提高。勞動力也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縮小全球收入差距。資本也向低密度開發地區流動。再者,英式體制推動地區發展。近代有調查指出,英國的法律和行政較大陸法系國家對股東和債權人較有保障。

今日的美國比世界大多數其他地區都富裕得多,沒人能否認非正式的美帝國擴展區域有多廣。這是一個跨國公司、好萊塢電影,甚至福音傳教電視節目組成的帝國。與早期的壟斷貿易公司和傳教士組成的大英帝國其實可能沒有太大差異。美國在各地的主要軍事基地的佈局圖,與一百年前皇家海軍的運煤港佈署極為類似,這並非巧合。美帝國有更強大的經濟、更多的人口、更強的武力。但這個帝國缺乏向落後地區輸出資金、人口和文化的動力。美國人承擔起英國以往的角色,卻不願意面對成為帝國所必須面對的事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