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開張有話兒

古語有云「書冇用時錢恨少」。早知閱讀無聊,但還是選擇繼續讀書。畢竟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事可做,也沒有什麼事好做,所以就閱讀充實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做blog的原因是希望在某種緣份牽引下,使身在五湖四海的我們在網絡結緣。我不斷說總想有人不停看,否則一個人經常自說自話就要跟青山院...

Sunday, October 23, 2022

風土經濟學

差不多是概括全書,介意勿看。



所謂風土經濟,是利用鄉郊既有在地物質及文化資源,為鄉郊製造商機及就業機會。外國有些大學提供旅遊產業課程,我不太確定當中會否有觀光團的設計理論。筆者的觀感是這本書有點像風土旅行團的教材專書。本書作者為台灣人,書中提供大量台灣及部份日本例子作闡述觀點。

 

全書分四部份,第一部份簡介風土經濟的基本,也不在此詳

 

第二部份解釋風土如何設計。所謂風土設計第一步就是為家鄉的風土資源賦予意義,進而創造新意。所以設計師首先需要發掘意義,深入了解風土人文脈絡。之後用創意思考如何創新內容,將其重新定義。最後是展示於社會大眾,並使其商品化。

 

之後便是感受旅人的感受,作者以幾米的例子解釋,地方以繪本《走進春天的下午》為主軸,就彩繪在村落上各個角落的11道牆上,引導旅人走進巷弄,認識村落特色。但這非單純提供打卡位背後的邏輯是村落只餘老人及就學的孩子,以及少量年輕人,希望藉此引導在地年青人因文化斷層找回失落的文化,再將此文化轉換成可讓旅人體驗的內容。部落有許多閒置房舍,將幾米作品彩繪在房舍外牆,不但引來旅客,居民也樂意維護環境,改變原先頹廢的環境。這些彩繪工作都是由幾米團隊跟當地居民一起合作而成,部落變得更有向心力。幾米團隊更與部落工藝師傅合作製作一隻以兩萬根漂流木而成的巨大毛毛兔。在幾米作品《森林裏的秘密》,此毛毛兔象徵溫暖與守護。現已成為部落第二個知名地標,更曾到台東美術館展覽。

 

除了設計景點之外,如果從旅人的角度思考,幾米作品拍照打卡理所當然,但還需包括導覽解說、三餐飲食,甚至住宿等需求,以及能否有可能連結到鄉土音樂演出藉以延長體驗時間,讓旅人更深入認識該部落。如此結合深度旅遊,就能增加工作機會與收入,外流青年也可能返鄉落地生根。作者也抓着部落青年不善於說部落故事的痛點,帶領他們訪談巷弄居民,整理出每戶人家的故事與特色。故事整理出來後就由地青年人帶領旅客一邊走訪幾米作品,一邊進行導覽解說自己家鄉的故事。團隊也協助設計餐點,例如部落靠海盛產飛魚,所以就以在地食材炸飛魚及各種海鮮作菜。社區市民也開始製作吐司麵包,以一些能快速完成的料理供旅客享用。為了增加體驗內容,可以讓生產煙燻飛魚成體驗項目。於是便拆解煙燻園的製作流程,讓每個步驟都成體驗過程。例如去魚鱗、剖魚、取內臟、浸泡海水、曬魚乾,最後再交給族人柴燒燻烤。住宿的旅人隔天就能把煙燻飛魚當成伴手禮帶回家。透過這些整合,部落族人開始重視社區環境,希望呈現更好的一面。

 

團隊必須在現場體驗旅人的感受,關注每個旅程點,他們那裏會笑,那裏會失去注意力,何時該休息,旅人的眼神如何,這些細節都得細膩地掌握。

 

下一步是建立外來者與在地人的雙贏。作者又分享了另一個計劃,就是郷郊業者接待年輕人,年輕人需付食宿費給業者交換一周的生活體驗。規劃的主題包括農業採茶、民宿整理、糕餅製作、飲食料理。參與者可以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報名,但是必須要交履歷與動機供團隊篩選。計劃結束後,年輕人彼此結交成好朋友,還幫業者向外行銷,呼引朋友再來遊玩。由於了解旅人與業者的需求,找到兩端的交集,便能讓年輕人透過短期工作體驗生活、生產與生態,跟農村建立深厚的關係。另一方面,農村業者則解決人手問題,並透過跟年輕人的溝通,了解旅人的需求,調整服務內容以改善品質。這是一個雙贏結果,也為家鄉創造風土經濟的機會。

 

從網絡上得知,香港的荔枝窩也有以工換宿計劃,在假日邀請旅人前來。所以個人認為此書對身在各地的香港人亦不無參考作用。

 

再下一步要有像編劇一樣的洞察力。要培養洞察力要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將之打散重組,產生新的意義,讓旅人有不同的感受。實際操作就是在家鄉發掘亮點,從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個面向去尋找,以及跟家鄉的連結。然後,再考慮這些亮點彼此之間有否呼應。如果以時間為軸線,思考如何為這些亮點作素材安排出有趣的一日行程,或者3小時的活動。想想透過這樣的體驗能傳達什麼主題特色,相比其他店家或地方有什麼差異讓旅人獲得不一樣的故事與感受。

 

有了整體方案,就要安排情景設定。例如現場具備什麼空間特色、背景、道具來營造整體氛圍例。有什麼讓旅人身歷其境的自然山水或人民景觀。下一步驟是設計情節,在不同情景特色下安排那些具體的細節讓旅人可以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去實際感受在地氛圍與故事。

 

接下來就要像導演搬去實踐。當中包括實地演練,安排模擬體驗團到每個流程點實地體驗、操練,以了解可能遭遇的問題,並因應調整。活動結束後與工作夥伴進行全盤檢討,提出確切可行的改善之道。如果能一步步從小節做好,就能有力接待更多團體,擴大正向循環的可能。

 

團隊當中需要一個帶路人,他需要適時隱藏自己,他就像一個主持人,但不是滔滔不絕的說,而是適時將麥克風交給業者、小農。將焦點集中在他們身上。

 

第三部份為風土如何感動。每個鄉鎮、村落,鄰里,甚至家庭,如果能追溯與再現自己的風土餐桌,就能成為帶動地方創新的核心力量。風土餐桌的精神是要深入生活、生產與生態現場,找出獨一無二的故事。因此主廚要勇於離開熟悉的廚房,到不熟悉的環境了解地方生活,拜訪食材生產現場,探索生態的種種變化,找出特色元素回廚房試做。設計一個有故事的菜單必須克服三個挑戰,第一是故事現場除了菜市場以外的地方,哪裏可以尋訪到食材。第二是菜單現場,要考慮的是蒐集來的人文故事、特色食材,轉換成一道菜式。以主菜為例,預計能穿插什麼典故典故逸事,又想用那道料理畫下完美的句號。第三是餐桌現場。如何訓練員工說菜,有沒有道具或圖片輔助,主廚會否現身說法。這些都是考慮要點。

 

風土餐桌要觸動人心 ,食物美味是基本,還必須包含情感的連結以及在地的脈絡。至於如何創造獨一無二的故事,可從家庭、家族,以及家鄉方面思考。同時,餐桌要有獨特性,可運用兩個角度。一是空間,另一是時間。可使用家鄉的老空間如學校、倉庫。具備一定的文化價值。至於時間,可考慮家鄉各節氣或節日的特殊活動。

 

除了設計風土餐桌之外,需要做的是設計深度體驗風土旅行。要考慮的是挖掘亮點,了解地方人士的需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配合。嘗試與各持份者建立共識,並串連不同亮點,帶動大家改變,促進交流合作。如果地方有一群跨產業、跨專業的夥伴,接下來就是要建立交流機制。可以先辦交流會,傾聽各自返鄉創業或承接家業的歷程。接着實地拜訪,現場觀摩交流。再考慮可邀請那些地方組織或社區來當踩線團,從回饋意見中檢討改進。下一步便是培養專業帶路人。

 

最強大的風土設計,可由開場儀式引導旅人期待。運用自然生態,創造五感體驗。在結束儀式時創造感動。

 

最後一部份就是分享品牌經營與當中相關的種種。比如團隊也遇到一些深刻的挫折。就像當旅行團得到初步成功,便會有人仿效,甚至依樣葫蘆的完全照抄,以較低價格競爭。而抄襲者竟然是其中一環的合作夥伴。例如活動在不同的團體合作下取得成功,個別有些組織只是蜻蜓點水的參與,卻對外宣稱由他們主導,收割整個活動。

 

當中又有些業者只為政府發下來的撥款,總之盡快寫好計劃書來爭取,地方創生反而不是考慮重點,違反了整個構思的原意,更窒礙有心人的發展。而得來的這些經費究竟是聘請地方工作者的工資,還是創造未來的投資,須要大家反思。作者並沒有提供解決之道,畢竟此等事也不見得有一般性的解決方案。

 

作者另有新作「風土創業學」,希望能有空盡快拜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