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的不是盡早體驗,而是坐言起行。體驗就像投資,日後記憶的正面感覺就是得到的記憶股息。所以越早投資,獲得記憶股息越多。在之前也想想希望和誰一起去體驗,想想可以怎樣提高自己的記憶股息。例如在體驗時多拍點照,還是找之前一起共渡快樂時光的人聚聚,或者把去玩的影片剪輯出來、或造成相簿。
至於努力工作而不體驗生活,為了累積儲備作日後的醫療開支,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以千計、數以萬計的錢,只為了延長幾周的生命。這些錢可是人們花了多年,或數十年工作年賺來的。如在身體健康、活力十足的時候放棄了自己人生的好幾年時光,只為了在自己生病不能動的時候有錢可以多延長幾周的生命。這明顯不理性。其實醫療費用高昂,儲備應付不了多少日子,而且苟延殘喘的生活質素不單是零,甚至可能是負,那麼乾脆交給公共醫療系統或放棄治療好了。
但有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每天都上班。那不如看看以何種方式在配合工作時間的狀況下,花錢去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死前財產歸零不只是跟錢有關,也跟時間有關,畢竟也需要以時間換錢。多想在要怎樣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生命活力,盡可能順利地過着最充實的人生。
「花光你的錢」就是說,不論分配好要給孩子什麼,在死前就給他們,為什麼要等在死後?不管是打算死後把財富留給子女子姪,還是捐給慈善機構,可以推前在生前做,那受惠的人得益更大。比如說,如果你八十多歲百年歸老,子女可能六十歲才收到遺產。相比起他們在三十多歲左右缺錢的時候收到錢不是更好嗎?當子女在年輕及壯年時經歷無數經濟難關之後,到六十歲才得到財富,作用已大不如前。
如果在某些年紀比其他年紀更能享受金錢帶來的體驗,那麼在某些年紀比在其他年紀多花一點的錢便更有意義。一萬美元在五十多歲時比在八十多歲時更有價值。若目標是盡可能享受自己的錢帶來的樂趣和人生,所以至少要將一部份八十歲的錢移到五十歲用,這才符合最佳利益。
必須要維持健康,這能減慢隨年月而使體能走下坡的速度。相對於不好好保養身體,在體驗人生時能有較大的好處。這不像時間和金錢,消耗了就沒有,兩者也不會對日後額外的人生正面體驗有什麼幫助。
另一方面,對於時間的運用,可考慮當下工作的時薪,如要處理的事務成本高於外判出去,那便應這樣做。可能的話不斷用錢換時間,一天所有的時間永遠不會超過二十四小時,但可盡自己所能,盡力騰出有限的時間。這不單能舒緩時間壓力,如果花錢能不必去作不喜歡的事,就等於同時減少了負面的人生體驗的數量。
延遲享受的情景,可能是要選擇現在的一次還是選擇以後的兩次或更多,但前提是這個體驗必須是可以複製的。例如四十歲時去拉斯維加斯體驗,要比二十歲時去好得多,因一般而言,到那年紀的比年輕的有更多資金供花費。所以,當你年輕時,會選擇延遲。當你年紀大了,你會選擇避免延遲。如果你現時二十歲,延遲十年,健康差不多,有能力兩次旅行當然比一次好,但如果你已經七十歲,你便很可能不想等到八十歲。你的健康每況愈下,多數也無法獲得如若早前開始的好體驗。
好的策略是把花費轉移到合適的年齡,而最影響能否享受生命活力的三個因素,是健康、自由時間和金錢。想一想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現在能擁有怎麼樣的人生體驗,是日後不可能擁有的。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式投資自己的時間或金錢,來改善健康,從而提升未來所有的人生體驗。也應去了解如何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讓自己更健康。同時多做一些你原本就喜歡的體能活動,這也幫助更能享受未來的各種體驗。如果享受體驗的能力比較受限於時間,而不是金錢或健康的因素,那不妨現在花一些錢,騰出自己更多的時間。
如果把整個人生設定時間表太難,不妨先用三個時段涵蓋未來的三十年。記緊永遠都可在清單上加上更多的東西,只要在年齡和健康會造成限制之前趕快去做就行了。人應該要想在什麼時間停止存錢,那時點姑且稱之為人生高峰點,應在健康與時間許可下,花錢爭取最多的人生體驗。
至於如何操作,先根據計劃退休後居住的地方計算年生存率,並向醫生諮詢了解你自己目前的健康和最後衰老的狀況。再考慮到自己的健康和過去的身體狀況,想想什麼時候對人生樂趣的享受可能會開始明顯地逐年下降?還有喜愛的活動會如何受到這種下降所影響?
人要辨別出那些機會是你還沒有把握住,但其實對你風險並沒有太大。永遠記住最好在年輕時抓住更多的機會,而非在年紀大的時候。檢視有哪些恐懼阻礙你採取行動,無論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不要讓非理性的恐懼妨礙了你去追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