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Post

開張有話兒

古語有云「書冇用時錢恨少」。早知閱讀無聊,但還是選擇繼續讀書。畢竟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事可做,也沒有什麼事好做,所以就閱讀充實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番。 做blog的原因是希望在某種緣份牽引下,使身在五湖四海的我們在網絡結緣。我不斷說總想有人不停看,否則一個人經常自說自話就要跟青山院...

Sunday, May 26, 2024

Die with Zero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大家應用心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只按照大家習以為常的方式,就這麼過了一生。應思考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體驗,以及想要的次數。人生體驗可大可小,可以不花錢或所費不菲,做心愛的或純粹享樂。但也要想想,真正想要從這一生中獲得什麼有意義與難忘的體驗。若不花心思規劃,那勢必會跟隨自己文化中的傳統既定模式過一生,也就是按照習以為常的方式過日子。你還是會抵達人生的終點站,但可能這趟人生的旅程並不是自己積極做出選擇的旅程。

要做的不是盡早體驗,而是坐言起行。體驗就像投資,日後記憶的正面感覺就是得到的記憶股息。所以越早投資,獲得記憶股息越多。在之前也想想希望和誰一起去體驗,想想可以怎樣提高自己的記憶股息。例如在體驗時多拍點照,還是找之前一起共渡快樂時光的人聚聚,或者把去玩的影片剪輯出來、或造成相簿。

至於努力工作而不體驗生活,為了累積儲備作日後的醫療開支,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以千計、數以萬計的錢,只為了延長幾周的生命。這些錢可是人們花了多年,或數十年工作年賺來的。如在身體健康、活力十足的時候放棄了自己人生的好幾年時光,只為了在自己生病不能動的時候有錢可以多延長幾周的生命。這明顯不理性。其實醫療費用高昂,儲備應付不了多少日子,而且苟延殘喘的生活質素不單是零,甚至可能是負,那麼乾脆交給公共醫療系統或放棄治療好了。

但有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每天都上班。那不如看看以何種方式在配合工作時間的狀況下,花錢去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死前財產歸零不只是跟錢有關,也跟時間有關,畢竟也需要以時間換錢。多想在要怎樣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生命活力,盡可能順利地過着最充實的人生。

「花光你的錢」就是說,不論分配好要給孩子什麼,在死前就給他們,為什麼要等在死後?不管是打算死後把財富留給子女子姪,還是捐給慈善機構,可以推前在生前做,那受惠的人得益更大。比如說,如果你八十多歲百年歸老,子女可能六十歲才收到遺產。相比起他們在三十多歲左右缺錢的時候收到錢不是更好嗎?當子女在年輕及壯年時經歷無數經濟難關之後,到六十歲才得到財富,作用已大不如前。

如果在某些年紀比其他年紀更能享受金錢帶來的體驗,那麼在某些年紀比在其他年紀多花一點的錢便更有意義。一萬美元在五十多歲時比在八十多歲時更有價值。若目標是盡可能享受自己的錢帶來的樂趣和人生,所以至少要將一部份八十歲的錢移到五十歲用,這才符合最佳利益。

必須要維持健康,這能減慢隨年月而使體能走下坡的速度。相對於不好好保養身體,在體驗人生時能有較大的好處。這不像時間和金錢,消耗了就沒有,兩者也不會對日後額外的人生正面體驗有什麼幫助。

另一方面,對於時間的運用,可考慮當下工作的時薪,如要處理的事務成本高於外判出去,那便應這樣做。可能的話不斷用錢換時間,一天所有的時間永遠不會超過二十四小時,但可盡自己所能,盡力騰出有限的時間。這不單能舒緩時間壓力,如果花錢能不必去作不喜歡的事,就等於同時減少了負面的人生體驗的數量。

延遲享受的情景,可能是要選擇現在的一次還是選擇以後的兩次或更多,但前提是這個體驗必須是可以複製的。例如四十歲時去拉斯維加斯體驗,要比二十歲時去好得多,因一般而言,到那年紀的比年輕的有更多資金供花費。所以,當你年輕時,會選擇延遲。當你年紀大了,你會選擇避免延遲。如果你現時二十歲,延遲十年,健康差不多,有能力兩次旅行當然比一次好,但如果你已經七十歲,你便很可能不想等到八十歲。你的健康每況愈下,多數也無法獲得如若早前開始的好體驗。

好的策略是把花費轉移到合適的年齡,而最影響能否享受生命活力的三個因素,是健康、自由時間和金錢。想一想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現在能擁有怎麼樣的人生體驗,是日後不可能擁有的。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式投資自己的時間或金錢,來改善健康,從而提升未來所有的人生體驗。也應去了解如何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讓自己更健康。同時多做一些你原本就喜歡的體能活動,這也幫助更能享受未來的各種體驗。如果享受體驗的能力比較受限於時間,而不是金錢或健康的因素,那不妨現在花一些錢,騰出自己更多的時間。

如果把整個人生設定時間表太難,不妨先用三個時段涵蓋未來的三十年。記緊永遠都可在清單上加上更多的東西,只要在年齡和健康會造成限制之前趕快去做就行了。人應該要想在什麼時間停止存錢,那時點姑且稱之為人生高峰點,應在健康與時間許可下,花錢爭取最多的人生體驗。

至於如何操作,先根據計劃退休後居住的地方計算年生存率,並向醫生諮詢了解你自己目前的健康和最後衰老的狀況。再考慮到自己的健康和過去的身體狀況,想想什麼時候對人生樂趣的享受可能會開始明顯地逐年下降?還有喜愛的活動會如何受到這種下降所影響?

人要辨別出那些機會是你還沒有把握住,但其實對你風險並沒有太大。永遠記住最好在年輕時抓住更多的機會,而非在年紀大的時候。檢視有哪些恐懼阻礙你採取行動,無論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不要讓非理性的恐懼妨礙了你去追求夢想。





Friday, May 17, 2024

窮人的銀行家

 

在很多年前,已聽說過專為窮人而設的銀行,甚至自身在公務員招聘考試中,也在文章中提及,只是不知那在孟加拉,也不知銀行家姓甚名誰(Muhammad Yunus),所以劣作「土炮」味甚濃。

閱讀後終於搞清楚了,那是在不用任何擔保下,以微量貸款讓窮苦大眾添置生財工具,以自僱形式爭取收入。貸款人為婦女,她們五人組成一個小組織,互相幫忙,也許也有互相督促的成份。當時的壞帳率,比所有正規銀行還要低。

這書就是講窮人銀行的成立,及日後的發展。

孟加拉是伊斯蘭國家,婦女差不多不能與外人有所接觸。當時的封建社會,如果丈夫過世或被要求離婚,全無營生能力的婦女將會陷於絕境。個人認為在面對重重封建宗教關卡下誕生的窮人銀行,救助了千千萬萬窮困,甚至連同年幼子女一併困於絕地的婦女。

原來這不單在孟加拉茁壯成長,甚至啟發了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出其他模式。

書中指出美國人雖然較抗拒引入第三世界的經營模式,但也成功在美國推展。

故事分享

婦女的丈夫離家一周後回家,嚷着說沒吃得飽,婦女把僅餘的食物給他,自己也沒有得吃。第二天早晨下了場大雨,因為丈夫為了還賭債,已經把屋頂賣掉,孩子都濕透了。後來婦女抱怨,丈夫卻勃然大怒,打她,並馬上和她離婚,也不管兒女的死活。婦女只好到哥哥家中暫避。

後來遇到銀行職員,央求取得貸款,借了一千塔卡,買了一頭山羊,用賣羊奶獲得的利潤,在六個月後還清貸款。受到鼓勵下,再借二千塔卡,買了生棉和一架紡織車,開始製作女用頭巾,業務一直增長,在高峰期她在村內雇用20個婦女幫忙。還以利潤買了一公頃耕地,在向窮人銀行申請房屋貸款後,讓她的兄弟們開業。

題外話,就是這本簡體版書籍完全沒有當事人的英文名字,所以就在Google找來存紀錄。無意中發現他今年被被孟加拉當局定罪,違反勞動法判監六個月。他的廣大支持者深信那是政治迫害。也有中文媒體指他在十多年前已表達對政治感興趣,打算組建政黨。而現任的孟加拉總理長期執政,還打算繼續連任。也有指長期執政的女總理積極產除異己。這就作為本文的最後補充。

Sunday, April 21, 2024

一行禪師 – 怎麼愛

 


心如何流

擺一巴掌的鹽巴丟入一杯水裏,那杯水就不能喝了,但如果把鹽巴倒入河流裏,河水還是可以拿來煮飯、清洗和飲用。河流廣大無垠,具有接收、容納和轉化的能力。心量狹小時,了解和慈悲是有限的,我們就會痛苦。我們無法接受其他人,無法容忍他們的缺點,我們堅決要對方改變。但如果把心量擴大,同樣這些事情就不再讓我們痛苦。我們善解人意、慈悲為懷,能夠全然接納他人。接受真實原本的對方,對方就有機會轉化。因此大哉問是:我們要怎麼把心量擴大?

餵養愛心

滋養快樂和愛的這門藝術,人人都能學習。萬事萬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就連愛也是。如果不知道怎樣滋養愛,愛就會枯萎;如果餵養並維護快樂,就是在增長愛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去愛就是去學習滋養快樂這門藝術。

分心

我們深深地愛上一個人,常常不是因為真的愛對方,瞭解對方,而是為了轉移對自身痛苦的注意力。我們學會愛自己、瞭解自己,對自己產生真正的慈悲,這時對別人就會有真正的愛和瞭解。

真愛的四大元素

真愛由四大元素構成:慈(maitre)、悲(Karuna)、喜(mudita)、捨(upeksha)。愛如果包含這些元素,就具有療癒和轉化的作用,也具備了神聖性。真愛具有療癒和轉化任何情境的能力,也為生命帶來深邃的意義。

真愛的第一元素是慈。慈,基本上是給予幸福的能力;你可以成為他人的陽光。除非自己幸福,否則沒辦法為他人帶來幸福。因此,請在內心建立一個家園,方法是接納自己,學習愛自己,療癒自己。學習培養正念,才能創造幸福和喜悅的時光來滋養自己。這麼一來,你就能夠把幸福快樂獻給對方。

真愛的第二元素是悲。悲是瞭解自身和他人痛苦的能力。瞭解自身的苦,就能幫助對方瞭解他的苦。一個人瞭解苦,就會生起悲心,也會帶來釋懷。練習正念並深入觀照,就能轉化自己的苦,也有助於轉化對方的苦。

真愛的第三元素是提供喜悅的能力。知道怎樣生起喜悅時,喜悅就會滋潤自己和對方。你的出現就像新鮮的空氣、春天的花朵、清朗的藍天,你的出現本身就是供養。

真愛的第四元素是捨,也可稱為包容一切或無分別。在深刻的關係裏,沒有界線或分自己和對方。你就是她,她就是你。你的苦就是她的苦;你對自身痛苦的瞭解,也幫助你所愛的人減輕痛苦。苦和樂不再是各自的事情。愛人碰到的情況,你感同身受;你碰到的情況,愛人也感同身受。

尋找蓋子的鍋子

我們經常覺得自己是沒有蓋的鍋子。我們認為鍋蓋就在世界的某個地方,要是努力尋找,就會找到正確的鍋蓋。內心的空虛感一直存在。我們好好看着對方時,有時會以為看到了自己覺得缺乏的部份。我們自以為需要一個肩膀來靠,需要一個避風港,需要另一個人來減輕自己的痛苦。我們想成為對方注意、想念的對象。我們需要一個能好好照看我們的人,希望他們用正念的能量擁抱我們的空虛感和苦。這種能量很快就讓我們上癮,以為少了那樣的注意,就活不下去。那樣的注意讓我們的空虛感降低,忘掉內心的痛苦。我們無法產生自我關愛的能量時,就以為需要另一個人的能量。我們一心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和缺口,而不是培養正念、專注和智慧的能量,來療癒自己和對方的苦。

散發光亮

愛一個人是應該要深入觀看那份愛的本質。如果跟一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得到安全感,這可以理解,但這不是真愛。真愛不會滋長痛苦或執着,而是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真愛是從內心生起的,想要感受真愛,內心必須感到圓滿具足,而不是需要從外在得到什麼。真愛就像太陽,散發自己的光芒,也把光亮送給每個人。

Monday, January 22, 2024

生產模式透視中國當代藝術 (2007)

 


此書為因憑獎項而出版一套兩冊書的其中一本,全書隨了一篇長文章外,其餘的與另一本也是展現藝術作品。書中作者指出當時中國藝術界的狀況並從三方面講解。筆者本人只想談第一點,大家可先自筆者節錄作者的想法。

「在中國,「藝術家」的定義正在不斷被修正,藝術家不再被視為一件藝術品唯一的創造者,而是成為監製人,成為一個創作過程的發起和監督人。而來自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能量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這一進程中,分配工人、培訓助手、同各種公司和機構交涉,這些都不再被視為同個人藝術創造相矛盾的活動,而是成為當代藝術實踐自然產生的一個副作用。
。。。。。
資本主義對產品(結果)的偏好,似乎已使得對意義、表現和表述的關注,大大優於某個作品是如何製作或製造出來的這些細節。
。。。。。
將藝術創作過程中利用僱傭助手或工人的做法斥為簡單的「外包」,因而將這種做法予以摒棄,就是無視是一件藝術作品得以問世並賦予其最終意義的全部努力或隱而未現的過程。這些過程的徹底改變不僅影響到(觀眾)的接受,事實上它們有可能成為本作品本身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
。。。。。
波瑞奧德主張選擇的行動就像製作、繪製或雕塑的舉動一樣,確立了藝術創作的過程,為一個物品賦予新的思想已經是藝術創作了。將選擇的舉動同藝術創作意向以及藝術製作聯繫起來,對於任何有關作者身份的討論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討論並非有關一位藝術家是否自己創作一件作品,而是製作的過程究竟如何進行以及在這一個情中究竟出現了什麼。」

作者以筆者不理解的藝術理論,來辯證中國藝術家公然假手於人從事創作,這可能受非議的情況其實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跳進作者的邏輯,感覺上也有道理。但根據筆者皮毛的知識,邏輯上有效也可以是荒謬絕倫。

舉一例子往極端走,如果有大教堂打算找藝術家在天花大範圍作宗教畫,教會應否接受一個既不懂在天花作畫,更甚至無藝術觸覺的「藝術家」承接這項目?他/她的賣點可以是能動員大量的優秀畫匠同時並快速完成,也能很好的控制開支,更厲害的甚至是能為每個工作人員提供人性化的飯盒,如素菜飯盒、清真飯盒、過敏一族也安心食用的飯盒等,筆者會叫這君為項目經理,角色是輔助藝術家完成任務,掌聲是由於管理得宜,而成就藝術品而聲名大噪的應是藝術家。

筆者的觀感就是因應獎項的頒發而為「藝術家」面上貼金。

不過此書是十多年前出版,現時大陸的藝術界是何狀況筆者無從得知。






Friday, November 17, 2023

平台點合作 (2018年版)


筆者對網絡平台經濟及平台運作有點興趣,全書分享的組織並不局限於香港,而是包括世界各地,容筆者的目光先集中在香港的。

「街坊泥鯭」是第一次聽到,背後理念就是分享私家車的空間,讓陌生人搭順風車。或者相約數名陌生人,一起電召的士往相近或沿途的目的地。這不失為善用閒置資源的方法。

而「不是垃圾站」多年前已有所聞,相信現時已沒有了,也許綠在區區成為他的不完全替代品。它是由街坊自發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回收物品,也分享不要的物資,讓別人各取所需。個人認為「不是垃圾站」的成功不限於得到街坊的支持,而是啟發別人在不同的區域,因應各區的特色開花結果,成立自身的「不是垃圾站」,彼此也互相合作。 

另一由衷欣賞的是少數族裔的「Translate for her」。早前在其他刊物已認識此組織,就是在港的女士們互相協助少數族裔「姊妹」,初時為她們翻譯以解決生活上所遇到的語言障礙,及後發展成互助的人際網絡。例如少數族裔婦女生病時,因其沒有多少家族成員在港,所以其他「姊妹」幫忙照顧幼童。書中引用其中一位成員的心聲,筆者覺得蠻有意思,她在尼泊爾因身為女性而被歧視,來到香港以為能有所改變,但原來不變的是同樣遭受白眼,只因她是尼泊爾人。這平台網絡確能為無助者得到支援。

談到外國例子,書中提及Upwork的一個個案。一名收入極其豐厚軟件工程師,每天準時上班及下班,但原來他只把工作以私人身份在Upwork平台外判出去,花費佔其工資五份一左右,另外五分四就在辦公室扮工的狀態袋袋平安。結局當然是被僱主發現解僱了。筆者在很久之前也在那註冊帳戶,希望在香港替外國人「秘撈」幫補生計。補充一點筆者的背景,在下是一個不太專業的會計專業人士,反倒能提供商業營運以至運作上的策略分析。面對網絡上的全球競爭,不管自身的實務會計還是顧問服務定價如何低,也無力與來自印度及菲律賓的流利英語行家爭一日之長短。所以最後也不花時間在哪裏找外快了。跨國市場上的海量服務提供者大大壓低價格。以當時的判斷,香港的專業事務所也有外判工作到這網站。

供應方議價能力低便出現不公平的狀況。書中也引述牛津大學教授的見解,平台員工需要建立工會。他提出三種策略。第一,平台勞工需要形成相對扁平的網絡,防止內部等級劃分,這樣才能促使自由業者團結一致。筆者近期讀到端傳媒關於美國汽車製造業罷工的評論,當中也提及資方的策略就是替不同工人製造差別,藉以在利益不一致下分化他們。(註一)第二,利用社交網絡媒體揭露平台裏的剝削個案。第三,要開展消費者運動,讓消費者與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施壓。

另一個蠻有意思的外國例子是SMart,它為藝術工作者的「零工」轉化成為穩定工作。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因有季節性而比較波動,很多時三朝貧五更富。由於只能以自僱人士身份報稅,不能獲得比利時一般員工均可得的社會福利保障,例如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退休金等。SMart扮演的角色就是成為「零工」的穩定「僱主」。每次演出或承包項目時,創作人員不是以個人身份簽合同,而是由SMart代為簽約。工作報酬直接打到SMart帳上,再由平台平均分配為十二個月給藝術工作者每月「出糧」,同時繳費支付當地勞動法規定的社會保障金額。扣除行政開支後,藝術工作者總收入變化不大,卻能進入歐盟的「社會安全網」,獲得各種社會服務,令「零工」變為「員工」。

最後一個想說的個案是坐落於紐約的Up&Go,它為客戶提供專業家務工來執拾打掃,是一個由家務工自己擁有和管理的平台合作機構。接受打掃任務的清潔工來自八個不同的工人合作社,平台因應客戶的要求推薦合作社,客戶也可選擇自己熟悉的清潔工合作社。這讓僱主和家政清潔工合作社之間建立互信及發展長期僱傭間係。由於平台劃一收費,因而避免惡性競爭。它也能保障工人私隱,因為客戶能選擇的是那個工人合作社,而非特定工人。以筆者理解,能解決潛在不良客戶從中挑選性騷擾對象。筆者曾讀到另一關於美國零工狀況的著作,有平台相信出現這現象(註二)。這平台也從每份清潔工作撥出5美元,放入公共基金,用以購買集體保險和發放津貼。

筆者相信平台運作有很大得發展空間,只要不自我設限,以想像力再加上足夠的知識,總有可能解決現有的困難,同時能應對將來的挑戰。

註: 

(一)「美國汽車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困境中的工會,如何取得歷史性的成功?」端傳媒2023年11月10日評論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1110-opinion-uaw-strike-success-analysis


(二)「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概括及個人想法)」筆者網誌

https://hkreadontime.blogspot.com/2023/11/blog-post.html


Saturday, November 4, 2023

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概括及個人想法)











此書不單記錄美國為平台工作零工的狀況,在較後的章節宏觀地看共享經濟對社會的影響。中文版於2022年出版,在Google找資料,英文版成書於2019。那麼作者所交代的就是略早於2019的美國大概及相應的見解。

共享平台描述的美好願景,就是為服務提供者提供自由的工作,以自己的步調爭取收入。但實際與廣告有很大的落差。

有受訪者指剛從兼職(同時在傳統企業中全職工作)轉為全職在平台工作後,平台突然大幅下調支酬的比例,使她大失預算。而且規矩可以變得非常苛刻。

例如TaskRabbit平台必須公布自己的空閒時段,要在半小時內回覆客戶,並接案率必須達到85%。在演算法下,工作時段較多及接案率越高的工作者將會得到更多機會,這實際上就是強迫服務提供者免費隨時候命,與別的競爭者爭奪案子。而且為了保持85%的接案率,必須不假思索地接受不理想的工作。

由於為平台工作在法例上並非員工,所以沒有全職員工的所有法定保障。在工作上遇到意外,零工需要承擔所有醫療費用。縱使有個別平台會提供保險,但醫療費用須先由零工自身的所有醫療意外保險中支付,尾數才由平台的保險承擔。所以,除非配偶因在傳統企業工作而使家人也獲有限的保險保障,零工承擔意外及醫療的成力明顯較差。

零工也會遇到一些制度上的非人性對待。

譬如Kitchensurfing(已結業)就要求廚師在抵達客戶家後立即洗手,並盡量不要在完成餐點前使用廁所,以維持乾淨衛生的形象。零工廚師也顧慮如工作完成後在客戶家中上廁所會影響潛在的小費。廚師在客戶家中待30分鐘,每次輪班時間長達4小時,最多可能有四組人要用餐,而且每組之間有只有半個鐘頭的通勤時間,所以就得經常到咖啡店借廁所,或向客戶的大樓管理人員求助。如果是在晚上,也可能無可避免地在直接尿在小巷子裡。

較年長的香港一輩一定聽過:「鬼叫你窮,頂硬上啦!」但世上有些事是無法妥協而須婉轉拒絕。

性騷擾就是其中一個問題。零工的個人履歷會由平台嚴格審查,但客戶身份的真確性平台並不特別重視。 零工待在陌生人的房子,反正只是暫時的,容易招惹性暗示,甚至性邀約。有零工反映感覺有些客戶是在尋找獵物。而性騷擾這情況並不局限在女性零工身上,有年輕男零工為酒醉得很兇的女顧客服務完後被邀請一夜情😓。除非遇到直接的傷害,零工都是在盡可能不得失客戶下推卻不合理的要求,皆因害怕得到負評作報復。

也有顧客聘請零工為其完成可疑的任務,例如送藥物、替客戶駕車進行可能是違法的活動。平台的立場是要零工婉拒客戶的要求,但零工身在其中,有時騎虎難下,搞不好招惹人身的報復,所以有可能成為共犯。

作者提出既然那麼可怕,何解還有海量的零工待聘?

其中一個原因是社會污名化長期失業,被社會標籤,所以縦艱苦還是硬着頭皮繼續做。不過事實上以零工作全職同樣被污名化,只是比長期失業好。也有因已投入大量精力、資源在平台運作,例如已獲Uber核證車輛。

當然也有些是平台工作者經營得比較好。從調查中得知,經營成果出色的,尤以創業家自居的族群,多半都擁有充足的技能與資本,即使在傳統經濟中也有成功的本錢。在主流市場,工作的資本與技能要求越高,就越能帶來金錢與物質上的報酬,也比較會有專業化和發揮創意的空間,而共享經濟的世界也同是這樣。

Airbnb和Kitchensurfing(已結業)大致屬於相同類別,讓這兩個平台和Uber與TaskRabbit區分。前兩者的技能資本門檻較高,從事Kitchensurfing雖然不用投入資本,但候選人也要先天通過試煑,做出餐廳等級的餐點才行,就跟市場型主廚一樣。從事Airbnb,文化資本同樣是必須,否則無法把房源包裝得夠吸晴。某些受訪者就表示,他們會強調房子的建築風格、地點的便利性,還有高級衛浴用品戶外空間等設施。當然提供戶外景觀極美的照片也可以是必殺技。

註:個人猜想在紐約,零工能租到已被Uber核證的車輛,所以作者不歸類Uber司機為有資本零工。

即管收錄很好的一段作上半的小結。「如果擁有豐富的社會、文化資產與高度技能,確實可以在共享經濟中找到夢幻工作,獲得彈性、選擇與自主權。但對於缺乏這些要素的人而言,零工經濟根本就只是把傳統的低階工作和app結合,而且還增添了不確定性。如果要說這股新經濟浪潮帶來了什麼,那或許不是讓大眾都享有平等的創業機會,而是凸顯出財務和文化資本的重要性。」

那麼,這生態環境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作者指出其一為歧視。在TaskRabbit找工作機會的零工,非洲裔較為劣勢。讓房東在Airbnb挑選房客會也有歧視中國血統及非洲裔的情況(以筆者理解從租客姓名推敲)。但筆者認為這充其量反映社會現象,並沒深化問題。經濟活動首要考慮經濟原素,移風易俗只能是次要。

另要反映的一個現象,就是在零工經濟下,甚至可以付錢請底層零工幫忙清掉狗大便。如果個人生活每一件小事也外判,大家真的想活在這種勞動過度分工的階級化社會嗎?

再者就是就業問題,零工那麼容易找到,任務完成後又可以馬上結束合作關係,企業僱主當然樂於用其取代兼職員工,甚至全職員工。但零工經濟的興起,也是由於傳統職場制度的僵化。例如婦女需要不定時照顧家庭成員,就比較難以被傳統職場接受,當零工爭取額外收入就是唯一出路。所以這比較適合需要工作時間與地點也要彈性的工作者,但與此同時就要犧牲就業保障與收入穩定。筆者想到的就是如果傳統職場能實行對家庭生活較友善的政策,不少人便不用放棄固定工作安全網而當零工。

科技變遷讓中產階級兩極化。工作數量增加的,就只有低階的服務性工作,以及注重創意和解決問題技巧的高薪職位而已。

這觀感上不佳,可是零工經濟的崛起,不一定終結提供社會保障安全網的就業形態。因為社會保障源自社群共享的理想,而非取決於打工或時薪型的任務。在美國某些隨需工作平台,縱使用最尖端的科技,仍選擇將工作者視為員工,提供勞工賠償,如健保等福利。「有些共享企業可能會認為必須擁有隨時裁撤零工的權利,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但其實在共享經濟中,也有把零工視為員工來支薪共享平台經營得相當成功,而且還歷經了很可觀的成長。像是Hello Alfred 、MyClean、Managed by Q這些例子。」

筆者閱書後的個人想法

平台經濟是大勢所趨,理性的做法是改善其營運方式以達符合社會大眾的最低道德標準,以及如何在已知的遊戲規則下分一杯羹。前者相信是透過政府立法及付費客付以鈔票去決定企業合理的道德運作方式,但具體細節沒什麼想法,就留待政府及NGO去做。

至於如何參與其中,第一個想法是平台經濟就是讓大眾在經濟上多一條路走,但本文早前已提及平台有權在任何時間改變遊戲規則,所以如果單一平台是閣下的唯一收入來源,便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最好只以其為副業,從中提升技能,以及多獲相關工作經驗,又或能從中將滿意的平台客戶轉為自身獨立創業後的潛在客戶,否則不應花太多心思在此。但當然閣下目前也沒有什麼路走,以此為短暫生計也無可厚非。另外,也是書中提及的,如果自身或因配偶在傳統企業上班而獲保險保障,對從事零工起碼沒有其他人的劣勢,相對少一點顧慮。

在香港或中國,每每談到平台勞工,就有悲天憫人的感覺。筆者相信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也很微小,但自我提升是確確實實能增加議價能力。要是能力提升了,依然被平台欺壓,就乾脆不為平台工作而轉到傳統企業上班。

跳高一點來看,筆者相信個人比較Liberal,但肯定不是進步主義無限膨漲的左膠,比較相信現實貼地的商業邏輯。世上很多苦難,割肉餵鷹只救得一隻鷹,要先自救才可能多做一點。所以不論為己,還是為人,也應該增加自身的資產。當然包括銀銀戶口小號點前的零,更重要的是掌握技能與知識。就正如書中所指,參與Airbnb也要有文化資產。筆者在FB曾看到一幅圖,人踏在書本上比別人看得略多,另一踏在大量現鈔的看到很高卻是酒色財氣,又另一人踏在書本再加點錢的,卻可能看到人間的美好。

Monday, October 23, 2023

晶片戰爭

以筆者理解,會閱讀此書的讀者,絕大部份應該也想知道晶片行業對地緣政治的影響,也同畤相信絕大多數只限於此。

筆者有感在全書的最後一部份才漸入佳境,就先從這就起。中美博弈,美方以晶片打擊中國,中方早前因應的辦法,就是買進十多年前的生産設備,畢竟美國不可能限制中國進口這些二手貨。而中國公司起碼也在2019年便囤積大量晶片,以防美國制裁。並盡可能地買進製造設備。

另一方面,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希望增加美國晶片生產的市場佔有率,但美國其實並不掌握生產晶片的優勢,事實上她更是落後的。這優勢完全掌握在同為美國盟友的國家手上。美國的強項卻在於晶片的設計。

根據作者指出,中國政府的分析人士看到半導體在俄烏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後(俄羅斯欠缺晶片,導彈的命中率其低),公開表示如果中美關係緊張加劇,必須要把台積電搶到中國手中。

但作者也判斷,中國縱使得到台積電廠房,但關鍵材料,以及機台的軟體更新,都必須從美國、日本和其他國家取得。再者,一些不滿員工的惡意破壞,整個行動也白費。而美國卻能在其他國家得到晶片,當然西方世界能買到的數量將會大不如前。

情況更加可能的是上兆美元的損失,我假設作者指的全世界的承擔。「每年損失37%的運算力產出,其代價可能比新冠疫情及封城造成的經濟虧損還要慘烈。重建喪失的晶片製造力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在書背的作者簡介指出作者在大學教授國際史,也許解釋了本書開頭的那些部份,絕大部份是古老歷史,包括美蘇冷戰時代持份者的詳細介紹。筆者很吃力地看了約100頁後,就很跳躍地繼續。發覺絕大部份的章節都是詳細交代每一個行業持份者的小短篇,所以就乾脆跳到最後兩部份。尾二的說大陸的持份者,都是西方傳媒的報道,對中國企業比較負面,最後部份才是關鍵所在。

全書以很多篇幅交代一些詳細的細節,也許這就是歷史教授的視覺。但於筆者判斷世界局勢作參考,其實掌握大概便可以了,如果全看掉約400頁,視力上的負擔就真的太重。